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表现
精神障碍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与行为等多方面障碍。感知觉障碍包括幻觉(幻听、幻视等)和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等);思维障碍有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情感障碍包含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情感淡漠;意志与行为障碍包括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和行为障碍(兴奋状态、木僵状态),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因素对各类障碍的表现有一定影响。
一、感知觉障碍
1.幻觉:是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常见的感知觉障碍,其中幻听较为多见,患者可听到不存在的言语声,内容多样,如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对不存在的声音表现出恐惧、不安等情绪,而在有精神病史的人群中,幻听可能是病情复发或加重的表现之一;幻视也较为常见,患者会看到不存在的形象,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幻视出现惊恐、乱跑等行为,而成年人幻视可能与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2.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知是正确的,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如视物变形症,患者觉得周围的人或物体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出现,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与认知功能衰退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而年轻患者可能因精神压力等因素诱发。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和结构的异常,如思维奔逸,患者联想速度加快,语量增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多见于躁狂状态的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均可出现,男性和女性在发病概率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核心症状表现类似;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减慢,反应迟钝,语量减少,语速减慢,常见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影响思维活动,使其更易出现思维迟缓的表现。
思维逻辑障碍:包括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患者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如患者将帽子反戴表示自己“与众不同”“思想叛逆”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患者可能因文化差异对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的理解和表现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思维逻辑的异常,在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出现此类思维逻辑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思维内容障碍的重要表现。常见的有被害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等,例如患者坚信有人要谋害自己,会采取一些防御措施,不同年龄患者被害妄想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害怕外出、拒绝上学等,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更易产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患者将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自己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自己有关,如认为别人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别人的咳嗽是针对自己等,性别差异在关系妄想的表现上不明显,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独居、社交孤立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关系妄想。
三、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患者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自我感觉良好,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多见于躁狂发作的患者,年龄较小的患者情感高涨可能表现为过度兴奋、好动等,而成年患者则可能在行为上更为活跃,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等,性别差异不突出,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生活充实、社交频繁的患者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情感高涨的短暂表现,但病理性的情感高涨则是疾病状态。
2.情感低落:患者的情感活动显著降低,表现为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重者可出现抑郁性木僵,常见于抑郁发作的患者,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疾病等多种因素,可能更容易陷入情感低落的状态,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周期或生活压力下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情感低落的表现,但这也与个体的心理韧性等因素相关。
3.情感淡漠: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也无动于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及严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不同年龄段患者情感淡漠的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若出现情感淡漠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而成年患者则会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四、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障碍
意志增强:患者的意志活动显著增强,例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为了防止被伤害,会无休止地四处奔波,寻求“保护”,不同年龄患者意志增强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意志增强的行为表现相对受限,但内心的意志活动可能依然强烈,性别差异不明显,但生活方式中社交孤立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过度的意志增强行为来寻求安全感等。
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显著减少,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缺乏进取精神,对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要求降低,常独处,个人卫生状况差等,常见于抑郁状态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患者若出现意志减退可能影响其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女性患者在面临多重生活压力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意志减退的情况。
2.行为障碍
兴奋状态:包括协调性兴奋和不协调性兴奋。协调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行为具有目的性和可理解性,如躁狂患者的活动增多、语量增多等;不协调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活动不相协调,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和可理解性,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不同年龄患者兴奋状态的表现差异较大,儿童患者兴奋状态可能表现为哭闹、打闹等,而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更具攻击性的行为,性别差异在兴奋状态的表现上不突出,但有脑部疾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不协调性兴奋的行为。
木僵状态:患者的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食,肌张力增高,对刺激缺乏反应,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严重抑郁发作等,老年患者若因躯体疾病导致木僵状态可能预后较差,儿童患者出现木僵状态较为罕见,但一旦出现可能提示严重的精神病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