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涉及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宿主等多方面因素。病原体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传播途径有粪-口途径的食物、水、接触传播;宿主方面,婴幼儿因免疫和肠道屏障弱易感染且易脱水,老年人免疫衰退、肠道功能下降易复杂病情,免疫低下者易严重感染,过敏体质者易严重肠道过敏反应腹泻,胃肠道和肝胆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情易加重。
一、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其通过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引起大量水样腹泻。有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由ETEC引起的腹泻病例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水源不洁的地区更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其影响。
2.沙门菌:沙门菌属中的鼠伤寒沙门菌等是重要的致病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传播。沙门菌感染可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因为这些人群的免疫防御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抵御沙门菌的侵袭。
3.志贺菌: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可导致患者出现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志贺菌感染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多见,可能与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以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其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如接触被污染的手、食物或水等。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全球范围内,轮状病毒每年导致大量婴幼儿腹泻病例,严重时可引起脱水等并发症。由于婴幼儿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差,发生脱水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特别关注。
2.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可引起散发或爆发性的感染性腹泻,各年龄段均易感染,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气溶胶等传播。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爆发流行,因为人群聚集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感染后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病情可能呈慢性过程,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等)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控制阿米巴原虫的感染。
2.贾第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可引起贾第虫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腹胀等。感染人群较为广泛,儿童感染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
二、传播途径因素
(一)粪-口途径
1.食物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是常见的传播载体,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污染的未煮熟的肉类、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贝类等。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而消费者食用了未彻底处理的受污染食物,就容易引发感染性腹泻。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食用被污染食物而感染,儿童由于可能更倾向于食用一些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如生冷食物等,相对更容易通过食物传播途径感染。
2.水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如果未经过proper的消毒处理,就会导致大量人群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水源被轮状病毒、贾第虫等污染后,人们饮用了这样的水就会引起感染性腹泻。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更高。
3.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接触口部也可导致感染。比如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儿童之间相互接触,若一个儿童感染了诺如病毒,其接触过的玩具、桌椅等物体表面可能带有病毒,其他儿童接触后再触摸口部就会被感染。这种传播途径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手-口接触频率较高。
三、宿主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感染性腹泻在婴幼儿中高发。而且婴幼儿的体液量相对较多,发生腹泻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肠道功能也有所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同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使得老年人感染感染性腹泻后病情相对复杂,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预后相对较差。
(二)免疫状态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显著降低,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而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病程较长,难以有效控制。例如艾滋病患者感染隐孢子虫等病原体后,可能会出现慢性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过敏体质者:部分过敏体质者在感染病原体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肠道过敏反应相关的腹泻症状,因为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病原体感染可能会触发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加重,腹泻症状更为明显。
(三)基础疾病因素
1.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炎症性肠病、胃溃疡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肠道黏膜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或功能异常,感染病原体后更容易引发感染性腹泻,而且病情可能相互影响,加重胃肠道的损伤,导致腹泻难以控制。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感染细菌后,肠道炎症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出现腹泻加重、腹痛加剧等情况。
2.肝胆疾病患者:肝胆疾病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当感染病原体引起腹泻时,会进一步加重营养吸收障碍的情况,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例如肝硬化患者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感染腹泻后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