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牙龈出血是怎么回事
睡觉时牙龈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口腔因素、全身性疾病因素及其他因素。局部口腔因素有牙菌斑牙结石堆积致牙龈炎、牙周炎、不良修复体刺激;全身性疾病因素涵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糖尿病)、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因素包含不良生活习惯(刷牙方式不当、吸烟)、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致牙龈增生出血)、睡眠姿势不当致牙龈受压力摩擦出血。
一、局部口腔因素导致睡觉时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群落,牙结石则是由牙菌斑钙化形成。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在睡觉时,口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细菌的代谢产物等持续刺激发炎的牙龈,就容易导致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牙龈出血患者是由于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引起牙龈炎所致,长期存在的牙菌斑和牙结石会使牙龈组织变得脆弱,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出现牙菌斑堆积进而导致牙龈出血;成年人由于饮食、口腔清洁习惯等因素,也易出现牙结石堆积引发问题;老年人随着口腔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对牙菌斑、牙结石刺激的抵抗力下降,更易受其影响。
2.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引起。炎症会使牙龈组织充血、水肿,质地变得松软脆弱。睡觉时,牙龈受到轻微的刺激,比如上下牙齿的轻微接触等,就可能导致出血。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更容易出现睡觉时牙龈出血的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改变,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患牙龈炎的几率增加,睡觉时牙龈出血的可能性也会增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口腔自洁能力减弱,牙龈炎的发生率较高,也较易出现睡觉时牙龈出血。
3.牙周炎: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除了牙龈炎症外,还涉及牙周膜、牙槽骨的病变。牙周炎会导致牙周袋形成,牙龈进一步退缩,牙槽骨吸收。患病牙龈的血管变得更脆弱,睡觉时口腔内环境相对稳定,容易引发出血。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加重牙周炎病情,从而增加睡觉时牙龈出血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易受细菌感染,牙周炎发病率高,也更易出现睡觉时牙龈出血现象,且病情往往较难控制。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创伤性炎症,导致牙龈出血。例如,活动假牙若制作不合适,在口腔内的位置不稳定,与牙龈组织反复摩擦,就会刺激牙龈出血。不同年龄段使用修复体的人群情况不同,老年人安装假牙后,由于口腔组织的变化,更需要注意修复体的适配性;儿童一般较少涉及修复体问题,但如果有特殊的口腔修复情况,也需关注修复体对牙龈的影响。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导致睡觉时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牙龈组织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且不易止住。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牙龈出血可能较为明显,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血小板数量等指标;成年人若患有此疾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且往往伴随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白细胞的功能等。牙龈组织可能出现浸润,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牙龈出血。白血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牙龈出血都是常见症状之一,且常伴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其他表现。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和出血。这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的内分泌变化导致的牙龈出血情况,一般在妊娠中期较为明显,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牙龈出血症状大多会减轻。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龈的炎症反应,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可能因血糖问题引发牙龈出血,且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其牙龈出血往往更难通过局部治疗完全控制,需要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老年人若患有肝脏疾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凝血功能异常的耐受能力下降,睡觉时牙龈出血可能更易发生,且需要综合评估肝脏功能和凝血情况进行治疗。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在睡觉时出现牙龈出血时,需要谨慎处理,既要考虑口腔局部情况,又要权衡抗凝药物对出血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导致睡觉时牙龈出血
1.不良生活习惯
刷牙方式不当: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度过大等不正确的刷牙方式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不同年龄的人群刷牙方式不当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由于家长指导不足导致刷牙方式不正确;成年人则可能因自身习惯问题,如刷牙用力过猛等引发牙龈出血。
吸烟:吸烟时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龈炎症和出血的几率。长期吸烟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睡觉时牙龈出血的可能性都比不吸烟者高,且吸烟还会影响口腔卫生状况,进一步加重牙龈问题。
2.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进而导致牙龈出血。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牙龈的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牙龈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睡觉时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此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药物对牙龈的影响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3.睡眠姿势:某些睡眠姿势可能会对牙龈造成一定的压力或摩擦,导致牙龈出血。例如,侧睡时如果对一侧牙龈压迫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增加出血的可能性。不同睡眠姿势对牙龈的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有牙龈问题的人群,尝试调整睡眠姿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牙龈出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