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咋办
牙龈出血有口腔局部和全身因素,口腔局部因素包括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等,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预防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刷牙、用牙线间隙刷、定期洗牙)和维持全身健康(控制基础疾病、合理饮食);出血时可用干净纱布棉球压迫止血,多或不佳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应急处理要注意方式方法。
一、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口腔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卫生不良时,菌斑会逐渐堆积,进而形成牙石,它们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导致牙龈出血。日常要注重口腔清洁,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还可配合使用牙线、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对于已形成较多牙石的情况,需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洗牙,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洗牙1-2次,通过专业洗牙去除牙石,减轻对牙龈的刺激。不同年龄人群口腔清洁需求略有差异,儿童由于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成年人要养成良好的自我口腔清洁习惯;老年人可能因牙齿松动等问题清洁难度增加,可选择合适的软毛牙刷并采用正确方法刷牙。
2.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牙龈红肿、质地松软等表现。治疗上主要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牙龈炎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水辅助治疗,但关键还是要做好口腔局部的清洁和定期洗牙。对于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牙龈炎可能更容易发生且不易控制,这类患者除了做好口腔局部处理外,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全身疾病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龈炎症可能会加重。
3.牙周炎: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牙龈出血,还会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表现。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严重时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患有牙周炎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的长期维护,定期复诊进行牙周维护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牙周炎的发病情况不同,年轻人若不注意口腔卫生也可能患上牙周炎,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退化,患牙周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白细胞增殖,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出血倾向。这类患者除了牙龈出血外,往往还会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等。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患者,需要及时到血液科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的血液科治疗。例如白血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分型进行化疗等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等治疗。不同年龄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2.内分泌紊乱: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在妊娠期间,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牙龈炎症出血。此时口腔清洁仍然很重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牙龈。一般在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牙龈炎症会有所减轻。对于患有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患者,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内分泌紊乱的状态。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进行规范的抗甲状腺治疗等。
二、牙龈出血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1.正确刷牙: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mm,每次刷牙要涵盖每个牙面,保证每个牙面都能得到清洁,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不同年龄段人群刷牙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帮助并引导正确刷牙方法的学习;老年人如果有手部灵活性下降等问题,可以选择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来提高刷牙效果。
2.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牙齿间隙较大或有牙间乳头退缩的情况,可以使用间隙刷进行清洁。牙线的使用方法是将牙线缓慢放入牙间隙,紧贴牙面成C形,上下拉动清洁牙面。儿童使用牙线时需要家长协助,选择适合儿童的细牙线,并教导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年人如果牙齿松动等情况较明显,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时要注意力度,避免损伤牙龈。
3.定期洗牙: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洗牙1-2次,定期洗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牙石等,预防牙龈炎症和牙龈出血。不同人群洗牙的间隔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洗牙间隔时间,每3-6个月就需要洗牙一次。
(二)维持全身健康状态
1.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严格控制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减少因全身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方案和病情控制要求有所不同,儿童基础疾病的治疗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基础疾病往往较为复杂,需要更加注重多器官功能的综合管理。
2.合理饮食:保证饮食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橙子、猕猴桃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导致牙龈脆弱易出血;维生素K参与凝血过程,对预防出血有一定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营养素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营养素的有效摄取。
三、牙龈出血时的应急处理
当出现牙龈出血时,可以先采取一些应急处理措施。首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压迫出血部位,一般压迫5-10分钟左右,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出血较多或压迫止血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在就医途中,仍然可以持续压迫出血部位。对于正在出血的牙龈,不要用舌头舔舐或用手指触摸,以免加重出血或引起感染。如果是在进食过程中导致的牙龈出血,应立即停止进食,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后再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不同人群在应急处理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儿童在牙龈出血时可能会比较紧张,家长要保持冷静,正确协助儿童进行压迫止血等操作;老年人如果有行动不便等情况,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