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致胰酶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等的炎症反应,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酒精等,有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有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轻症和重症,预后因类型而异,可通过避免胆道疾病等进行预防,不同人群患病情况有差异
一、急性胰腺炎的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的开口,胆道疾病时,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胰腺炎。
2.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胰液分泌增加,同时酒精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引起急性胰腺炎。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液排出不畅,当胰液分泌增加时,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进入胰腺间质,引发急性胰腺炎。
4.十二指肠降段疾病:如球后穿透性溃疡、邻近十二指肠乳头的憩室炎等,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
5.手术与创伤:腹部手术、ERCP检查等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引起急性胰腺炎。
6.代谢障碍:高钙血症可通过胰管钙化、促进胰酶分泌等机制引发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可能通过胰腺毛细血管内脂质栓塞、胰酶分解甘油三酯等导致胰腺炎。
7.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等)可能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
8.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可能与药物引起胰液分泌异常或免疫反应等有关。
三、病理类型
1.水肿型(间质型):最为常见,胰腺肿大、水肿,间质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多局限在胰体尾部,预后较好。
2.出血坏死型:较少见,但病情凶险。胰腺肿大变硬,腺泡及脂肪组织坏死,血管出血坏死,可伴有腹水、胸水等。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在暴饮暴食、饮酒或高脂餐等后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同时伴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一周以上并伴有白细胞升高,应考虑有胰腺脓肿或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低血压或休克:多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主要是因为有效血容量不足、胰腺坏死释放心肌抑制因子致心肌收缩不良、并发感染等因素引起。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常有明显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还可伴有血钾、血镁、血钙降低。
2.体征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部体征较轻,往往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可有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可有肠鸣音减弱。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移动性浊音,并发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时可扪及包块。部分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Grey-Turner征),或出现脐周皮肤青紫(Cullen征)。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为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
生化检查:血糖升高,血清胆红素、血钙降低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和胰周液体积聚,有助于诊断急性胰腺炎,但受胃肠气体干扰,对胆总管及胰管的显示可能受限。
增强CT扫描: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不仅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还能区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并对鉴别其他急腹症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1.轻症急性胰腺炎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补液、防治休克: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
止痛: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等止痛,但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疼痛。
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也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胰液分泌。
抗感染: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常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2.重症急性胰腺炎
监护: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液体复苏: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循环稳定,注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抑制胰液分泌:可选用生长抑素等药物。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趋向缓解后,尽早进行肠内营养,以保持肠道黏膜屏障,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防治胰腺坏死合并感染。
并发症处理:如出现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七、预后
1.轻症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多在1-2周内恢复。
2.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重,死亡率高,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即使抢救存活,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胰腺功能不全,如发展为慢性胰腺炎等。
八、预防
1.避免胆道疾病:积极治疗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等疾病,减少胆道疾病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2.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应严格戒酒,尤其是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
3.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进食大量高脂、高蛋白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4.积极治疗代谢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控制好血糖、血脂等指标,减少代谢因素导致胰腺炎的可能。
5.避免腹部外伤及不必要的腹部手术等:减少胰腺损伤的风险,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几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女性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妊娠等)发生胰腺炎时需特别注意母婴安全;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胰腺炎的风险显著升高;有胆道疾病病史或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需更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以预防胰腺炎复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