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源性抑郁症
内源性抑郁症由内部生理因素主导,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遗传(家族聚集性、基因多态性)、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因素;临床表现有情绪(持续低落、悲观绝望)、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躯体(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乏力)方面特点;诊断依据相关标准,需与外源性抑郁症、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状鉴别;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等,老年人常伴躯体疾病且自杀风险高,女性发病与生理阶段相关,男性多以躯体症状表达抑郁情绪,各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内源性抑郁症的定义
内源性抑郁症是一种由内部生理因素主导引起的抑郁症类型,也被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典型亚型。它主要是由于大脑内部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所引发,比如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等是导致内源性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神经递质方面
5-羟色胺系统:5-羟色胺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合成、转运或代谢可能存在异常。例如,有研究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结合神经递质检测发现,内源性抑郁症患者额叶等脑区的5-羟色胺转运体功能降低,导致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下降,进而影响情绪调节功能,使得患者出现抑郁相关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其合成减少或受体敏感性改变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境低落、精力不足等表现。例如,动物实验中模拟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的模型动物会表现出类似抑郁的行为学改变,如活动减少、对新环境探索意愿降低等,这从侧面提示了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2.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大量研究表明内源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内源性抑郁症患者,那么其亲属患内源性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显著增高。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中内源性抑郁症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的基因几乎完全相同,而异卵双生子基因相似度约为50%,这一差异充分说明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因多态性:目前已经发现多个与内源性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的多态性与内源性抑郁症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应激等因素的易感性不同,携带某些基因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因为外界压力等因素诱发内源性抑郁症。
3.神经内分泌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常出现HPA轴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质醇分泌增多。正常情况下,HPA轴受到精细的负反馈调节,而内源性抑郁症患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出现障碍,导致皮质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例如,动物实验中持续给予皮质醇可导致动物出现类似抑郁的行为改变,如社交行为减少、快感缺失等。
三、临床表现特点
1.情绪方面
持续的情绪低落:患者常常长时间处于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这种低落的情绪往往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例如,患者可能整天闷闷不乐,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即使面对一些积极的事情也难以产生愉悦感。
悲观绝望:内心充满悲观情绪,对未来缺乏希望,觉得自己前途暗淡,甚至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和想法。研究显示,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相对较高,这与患者极度悲观绝望的情绪密切相关。
2.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在思考问题、学习或工作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例如,在阅读文章时,很难持续保持专注,往往读了后面的内容就忘记前面的部分。
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忘记约定的时间等。这是因为抑郁症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相关的神经机制出现紊乱。
3.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入睡困难、早醒等。入睡困难表现为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早醒则是指比平时提前醒来,而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例如,有的患者可能晚上10点上床,但一直到凌晨1点都无法入睡,或者凌晨3点就醒来,之后就再也无法入睡。
食欲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导致体重下降;而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亢进,体重增加。食欲的改变与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患者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例如,情绪低落可能抑制食欲中枢,导致食欲减退。
疲劳乏力:患者常常感觉全身乏力,缺乏精力,即使经过短暂的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疲劳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疲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标准,内源性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一定的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要求。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具有持续至少2周的显著抑郁症状群,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等核心症状,同时伴有认知、躯体等方面的相关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排除了由其他躯体疾病、物质滥用等因素引起的类似症状。
2.鉴别诊断
与外源性抑郁症鉴别:外源性抑郁症往往有明确的外界应激源,如重大生活事件(亲人离世、失业等),其发病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当应激源消除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而内源性抑郁症主要由内部生物学因素引起,症状相对更为持久和顽固。
与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症状鉴别:某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也可能出现抑郁相关症状。但通过详细的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可以明确躯体疾病的存在,当躯体疾病得到治疗后,抑郁症状也会相应改善,而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躯体检查通常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五、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1.儿童青少年
表现特点:儿童青少年内源性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而不一定是典型的成人型情绪低落。还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退缩等表现。例如,原本成绩优秀的孩子可能因为抑郁症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滑;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能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独自待在角落。
注意事项:家长和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心理治疗等,同时要注意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人
表现特点:老年人内源性抑郁症可能与躯体疾病共病情况较多,抑郁症状可能被躯体症状所掩盖。例如,老年人可能以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乏力等为主诉就诊,而实际伴有抑郁情绪。同时,老年人内源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也较高,因为老年人可能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内源性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躯体和心理因素。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状况,选择对躯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家属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定期带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躯体疾病并同时处理抑郁症状。
3.女性
发病特点:女性内源性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等生理阶段相关。例如,在月经前期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加重的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的剧烈变化,也容易发生内源性抑郁症;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内源性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注意事项: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在月经前期、妊娠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出现抑郁相关症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家人要给予女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女性顺利度过这些特殊时期。
4.男性
表现特点:男性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以躯体症状来表达抑郁情绪,如酗酒、吸烟增多、工作效率下降等,而不是像女性那样容易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等症状。例如,男性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可能通过过度饮酒来缓解情绪,但实际上饮酒可能进一步加重抑郁状态。
注意事项:男性在面对内源性抑郁症时,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家人和社会应该鼓励男性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当男性出现工作状态异常、生活习惯改变等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引导男性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在治疗过程中,要尊重男性的特点,采用适合男性的沟通和治疗方式,帮助男性改善抑郁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