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指病程2-4周以上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常见病因有肠道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尿毒症);临床表现有腹泻频率和粪便性状多样,伴腹痛、体重下降、发热等;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及潜血、血常规、生化、病原学)、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结肠镜、X线钡剂造影);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补充水分电解质、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儿童要防脱水营养,老人防加重基础病选药,妊娠期女性谨慎用药。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4周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常见病因
1.肠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例如,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人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慢性腹泻。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肠道。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更容易受到肠道细菌感染导致慢性腹泻。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慢性腹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感染后会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婴幼儿更为易感。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贾第虫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寄生,破坏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引起慢性腹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的慢性炎症、溃疡形成,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出现裂隙状溃疡等病变,也会引起慢性腹泻,还可能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这类疾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慢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情绪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各个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
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使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腹泻。例如,乳糖不耐受患者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正常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起腹泻;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小肠切除过多等原因,肠道吸收面积减少,也会出现慢性腹泻,这类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取决于基础疾病的情况。
肿瘤:如结肠、直肠的腺癌等。肠道肿瘤可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加趋势。
3.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增快,出现腹泻症状。患者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表现,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糖尿病: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导致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肠道的分泌、吸收和运动功能。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中。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时,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毒素在体内蓄积,可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同年龄的尿毒症患者都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三、临床表现
1.腹泻频率与粪便性状
慢性腹泻的频率不一,可为每天数次至十数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多为黏液脓血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时多为稀糊状或稀水样便,部分患者可有黏液,但无脓血。
2.伴随症状
腹痛: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腹泻伴随的腹痛特点不同。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腹痛,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有关,如溃疡性结肠炎多为左下腹隐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常与排便相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在排便前出现腹痛,排便后缓解。
体重下降: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如恶性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出现体重下降。因为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或丢失过多,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导致体重减轻。例如,晚期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明显的体重下降。
发热: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腹泻,可伴有发热症状;炎症性肠病活动期也常伴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四、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包括发病时间、腹泻频率、粪便性状、伴随症状、既往病史、旅行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不洁饮食史、近期是否去过肠道传染病流行地区、是否服用过可能引起腹泻的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腹部压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压痛多不明显;腹部肿块可能提示肠道肿瘤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及潜血: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情况。肠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贫血,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等。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
病原学检查:如怀疑肠道感染,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寄生虫检查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有无占位性病变、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初步筛查肠道疾病。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怀疑肠道炎症性疾病、肿瘤等病变时,结肠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X线钡剂造影:可观察肠道的蠕动情况、黏膜形态等,对于诊断肠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有一定帮助,但对于肠道黏膜的细微病变观察不如结肠镜。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针对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炎症性肠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对症治疗,调整胃肠动力、缓解腹痛、改善腹泻等症状,可使用胃肠解痉药(如匹维溴铵)、止泻药(如洛哌丁胺)、益生菌等药物,同时要注重心理调节,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
针对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针对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给予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等治疗,以控制基础疾病,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2.对症支持治疗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慢性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时需静脉补液。例如,对于腹泻频繁、丢失水分较多的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消化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严重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慢性腹泻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差,腹泻容易导致脱水。要及时给予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服用。同时,儿童的营养需求相对较高,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可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腹泻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因为腹泻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腹泻导致脱水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等。老年人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腹泻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肠道刺激较大或可能引起便秘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肛周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慢性腹泻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首先要明确腹泻的病因,尽量采取非药物的方法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如果需要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