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与侏儒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定义与身高标准、病因、生理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
1.定义与身高标准
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第3百分位数,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侏儒症则是指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30%以上,或成年人身高在120厘米以下。
2.病因
矮小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营养、代谢、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疾病影响等。侏儒症则主要由基因突变或内分泌疾病引起,如生长激素缺乏、家族遗传、软骨发育不良等。
3.生理特征
矮小症的儿童身体比例可能正常,生长发育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侏儒症则通常伴随身体比例异常,如头部相对较大,四肢短小,可能伴有骨骼畸形、脊柱侧弯等。
4.临床表现
矮小症患儿主要表现为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但智力发育通常正常,可能伴有骨成熟延迟和代谢异常。侏儒症患儿除了身高矮小外,还可能存在性发育滞后、骨骼生长受限、骨骼畸形等症状,但智力发育大多正常。
5.治疗方法
矮小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生长激素治疗、病因治疗等,旨在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侏儒症的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生长激素、手术治疗骨骼畸形等。
不仅如此,矮小症患儿通过积极治疗,部分患儿的身高可以得到显著改善。侏儒症患儿的预后一般较差,尤其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侏儒症,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