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生物节律紊乱、神经内分泌因素等。
1、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若直系亲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个体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基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与该疾病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发育及情绪调节功能,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而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例如,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躁狂发作,而5-羟色胺水平异常可能影响情绪稳定性。此外,脑部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区域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引发疾病。
3、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可能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诱发因素。长期的心理压力、童年创伤或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加患病风险。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也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4、生物节律紊乱
生物钟的紊乱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躁狂发作常伴随睡眠需求减少、活动增多等生物节律异常表现,而抑郁发作则可能出现睡眠过多或失眠。长期熬夜、倒班工作或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可能扰乱生物钟,增加疾病发作的风险。
5、神经内分泌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异常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例如,HPA轴过度激活可能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影响情绪调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类似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需通过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若出现情绪波动剧烈、睡眠障碍、精力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评估和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