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骨折是颅底骨折一部分,多由头颅外伤引起,分纵行、横行、混合型三种类型,纵行骨折约占70%-80%,多累及中耳;横行骨折约占20%,易累及内耳且面神经损伤发生率高;混合型少见兼具前两者表现,骨折后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儿童和老年人需注意预防头颅外伤以降低发生风险。
一、纵行骨折
发生机制:约占颞骨骨折的70%-80%,通常因颞部或顶部受到撞击所致,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平行。
临床表现:多累及中耳,常见外耳道出血,鼓膜完整时可见鼓室积血致鼓膜呈蓝色,听骨链损伤可引起传导性听力损失,较少累及内耳,眩晕、感音神经性聋等症状相对少见。
二、横行骨折
发生机制:约占20%,常由枕部受到暴力打击,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垂直,易累及内耳结构。
临床表现:内耳损伤较多见,可出现感音神经性聋、眩晕、自发性眼震等,面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约50%-70%,常为完全性面瘫,多在伤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出现。
三、混合型骨折
发生机制:较少见,为既有纵行骨折又有横行骨折的情况,多由严重的头颅外伤引起。
临床表现:兼具纵行骨折和横行骨折的多种表现,听力损失、面神经损伤、眩晕等症状可同时存在。
颞骨骨折后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如耳内镜、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骨折类型和损伤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有脑脊液耳漏者需预防感染等处理,面神经损伤者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考虑手术等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头颅相对脆弱,更应注意避免头颅外伤,一旦发生外伤出现耳部相关异常表现需及时排查颞骨骨折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也更容易发生头颅外伤导致颞骨骨折,需注意预防跌倒等情况以降低颞骨骨折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