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致病肠道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组部分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发病机制是病毒经口、鼻进入人体增殖、形成病毒血症,在咽部等部位引起病变和发热等症状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肠道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传播。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然后将手放入口中,就可能感染肠道病毒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可能被污染的地区,这种传播方式更为常见。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咽喉部排出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可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当健康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就有可能在其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这种呼吸道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因为人员之间距离较近,飞沫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易感人群及发病机制
易感人群: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较为易感。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感染的几率会相对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儿童生活环境拥挤、卫生状况不佳等,即使年龄稍大的儿童也可能感染。
发病机制:肠道病毒经口、鼻进入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等部位增殖,然后侵入局部淋巴结等组织,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包括咽部等部位,在这些部位引起细胞病变,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同时引发发热等全身症状。例如,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咽峡部的黏膜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细胞结构,引起炎症反应,表现为咽峡部的疱疹和溃疡,并且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