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良性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定义: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保持周期性增生、剥脱、出血等功能性改变,导致周围肌层纤维增生和肥大。
2.病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子宫操作,以及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高雌激素血症等因素有关。
3.症状:
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严重者可导致贫血。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常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至月经结束。
性交痛:可能与子宫病变导致性交时子宫受到刺激有关。
其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盆腔痛、白带增多等症状。
4.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结节状隆起,质地硬且有压痛。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及肌层回声情况,有助于诊断。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
其他:如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子宫腺肌病的病变范围。
5.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6.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高效孕激素、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
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适用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生育要求者。
7.预防:
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减少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
经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注意保暖。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总之,子宫腺肌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缓解症状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