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临床表现包括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夜间明显、可伴痛性跛行,部位与病变部位相关)、局部体征(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长期疼痛可致周围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其他表现(儿童患者长期疼痛可影响生长发育,脊柱病变可影响脊柱活动度,侵犯椎管内结构可致神经受压)。
疼痛
疼痛特点:疼痛是骨样骨瘤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夜间痛较为明显,可伴有痛性跛行。疼痛通常比较剧烈,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一般的止痛药物有时难以缓解。例如,有研究表明,约90%的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往往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
与病变部位的关系:疼痛的部位与肿瘤所在的部位密切相关。若肿瘤位于长骨骨干,疼痛可能局限于病变骨所在的部位;若肿瘤位于脊柱,疼痛可放射至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比如,发生在下肢长骨的骨样骨瘤,患者常诉下肢相应部位的疼痛;发生在腰椎的骨样骨瘤,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臀部及下肢等部位。
局部体征
压痛:病变部位局部有明显压痛,按压时可诱发疼痛,这是由于肿瘤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
肌肉萎缩:长期的疼痛可导致病变部位周围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尤其是疼痛影响肢体活动时,肌肉萎缩会逐渐明显。例如,下肢骨样骨瘤患者由于疼痛不敢正常行走,相应下肢肌肉会出现萎缩情况。
其他表现
生长发育影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样骨瘤引起的长期疼痛和不适,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为疼痛会导致患儿活动减少,而适当的活动对儿童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长期活动减少可能干扰骨骼的正常生长代谢。
脊柱病变相关表现:当骨样骨瘤发生在脊柱时,除了疼痛和放射痛外,还可能影响脊柱的活动度。如果肿瘤侵犯椎管内结构,还可能出现神经受压的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