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如A2、A4等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柯萨奇病毒A组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侵犯口咽部黏膜致病;EV71也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可致咽峡部炎症,部分病例可检测到其感染,儿童因免疫力低易感染,有基础病者病情可能较重,需注意防护与及时就医
柯萨奇病毒A组
病毒特性:柯萨奇病毒A组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等传播。
致病机制: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口咽部黏膜,在局部黏膜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坏死,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引发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一系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病因,在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咽拭子等标本中常可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
肠道病毒71型(EV71)
病毒特性:EV71同样属于肠道病毒属,其病毒结构与柯萨奇病毒A组类似,也是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EV71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一定的致病性,在某些地区的疱疹性咽峡炎流行中,EV71感染也较为常见。
致病机制:EV71感染人体后,可在口咽部、肠道等部位增殖,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它会引起咽峡部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并且EV71感染还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手足口病等,但在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中,EV71也是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相关研究显示,在部分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中可检测到EV71的感染。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做好防护,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或成人,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