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硬下疳是一期梅毒典型表现,由梅毒螺旋体感染致,性接触等为主要传播途径,局部有特定硬下疳表现及可能伴淋巴结肿大,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确诊后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可通过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定期筛查、孕妇产前筛查等预防。
病因
主要是由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数可通过母婴传播或接触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发生在包皮部位,除了上述硬下疳的典型表现外,可能会伴有局部的轻度肿胀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由于生理结构和免疫等方面的差异,在局部表现上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感染途径和易感性上可能因生活方式等有所不同。例如有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在硬下疳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出现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侧,无痛,质硬,不粘连,不破溃。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史、发病时间、症状发展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梅毒多考虑母婴传播,需要询问母亲的梅毒感染情况等;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的成人,要重点了解相关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包皮部位的皮损情况以及淋巴结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皮损处取渗出液,可直接观察到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快速诊断硬下疳的方法。
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可用于筛查和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等,用于确诊。
治疗
一旦确诊为包皮硬下疳(梅毒一期),应及时进行抗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如苄星青霉素等。不同人群在治疗上基本遵循梅毒的治疗规范,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青霉素过敏等进行药物调整。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预防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梅毒的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有多个性伴侣者等,应定期进行梅毒筛查。
孕妇应进行产前梅毒筛查,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以防止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