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用药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3-10岁儿童,夏秋季高发,有急骤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表现。非药物干预包括一般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证休息)和饮食调整(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药物治疗有退热药物(体温超38.5℃且不适时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病毒药物(无特效,重症等特殊情况医生评估使用)。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病情、操作轻柔;过敏体质儿童用药前告知过敏史;有基础疾病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医生综合调整方案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多见于儿童,尤其3-10岁儿童好发,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临床表现为急骤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咽痛、流涎、厌食等,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有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在饭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部疼痛。对于发热导致食欲差的儿童,可少量多餐进食。
三、药物治疗
退热药物:当儿童体温超过38.5℃且出现明显不适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注意儿童年龄对应的使用剂量范围,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病毒药物: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重症或有特殊情况的儿童,医生会根据病情评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口腔黏膜。
过敏体质儿童: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家长应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等过敏情况,以防使用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
有基础疾病儿童:如儿童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患疱疹性咽峡炎时病情可能相对复杂,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