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退热、缓解口腔疼痛)、抗病毒治疗等,儿童是高发人群,免疫低下人群病情可能较重,大多自限,1周左右可康复,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一、一般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一般治疗主要是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对于发热的患儿,要适当多饮水,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同时密切观察体温等情况。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口腔疱疹疼痛而影响进食,要保证营养的摄入,可选择一些温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二、对症治疗
(一)退热治疗
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等方式,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等方式,药物退热可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使用。对于体温在38.5℃以下的患儿,以物理降温为主,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二)缓解口腔疼痛
患儿因咽峡部疱疹、溃疡可能出现口腔疼痛,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护理。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支持治疗。但一些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对于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一般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自身免疫来清除病毒。然而,对于免疫缺陷的患儿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进食等情况。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其口腔护理,防止因口腔疼痛导致进食困难而引起脱水等情况。同时,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时,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恢复较慢。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的医疗监测,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等情况。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大多数患儿可以顺利康复。但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严重情况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