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病后的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属于
猩红热病后可能出现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均属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并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是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等有交叉抗原性,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炎症,病理常见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猩红热后1-3周出现血尿等,儿童常见;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是链球菌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关节滑膜致炎,多为大关节受累、具游走性,随感染控制可缓解。儿童患相关并发症风险高,成人也需关注,患病要休息、保证营养,有猩红热病史者需定期随访。
猩红热病后的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属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并发症。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1.发病机制: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与肾小球基底膜等组织成分有交叉抗原性,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病理上常见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数目增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呈驼峰状沉积。2.临床表现:一般在猩红热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衰竭的表现。儿童较为常见,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也需密切关注。二、链球菌感染后关节炎1.发病机制:同样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链球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的炎症,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2.临床表现:多为大关节受累,如膝关节、肘关节等,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一般具有游走性特点,在猩红热病程中或病后短期内出现,随着链球菌感染的控制,关节炎症状多可缓解。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关节症状对其活动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猩红热后发生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尿常规等指标以及关节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成人在感染链球菌后也可能发生相关并发症,但相对儿童在免疫反应的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样需要关注感染后的免疫相关表现。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机体恢复。有猩红热病史的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