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进行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要关注症状表现与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腰部体征及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X线用于排除其他骨性病变,CT能显示椎间盘突出等情况,MRI是诊断金标准。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时需考虑差异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1.症状表现:患者多有腰背部疼痛,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疼痛通常与腰部活动、体位改变相关,如久坐、弯腰后症状加重。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中老年人群因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更易患病,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腰部负担增加诱发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详细询问疼痛开始时间、部位、性质、放射范围及加重缓解因素等。
2.病史回顾: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史等,这些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有明确腰部外伤史者更需考虑椎间盘突出可能。
二、体格检查
1.腰部体征:观察腰部有无畸形,如脊柱侧凸等。触摸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病变节段的棘突间及棘突旁常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异常隆起。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下肢肌力、肌张力,如踝反射、膝反射等反射情况,以及下肢感觉减退、过敏等情况。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可出现下肢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通过对这些反射和感觉运动的检查能初步判断神经受压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状态不同,检查时需注意差异,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检查时要更轻柔且结合其发育阶段特点判断;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神经系统表现,需综合评估。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可见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如变直或侧凸,椎间隙可能变窄等,但X线对椎间盘本身显示不直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性病变,如腰椎结核、肿瘤等。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观察神经根、硬膜囊受压情况。通过CT图像可准确判断椎间盘突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提供直观依据。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适当考虑,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3.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髓核突出程度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范围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及周围神经结构,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之一。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人群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可能影响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