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热和实热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原则方面有区别。实热多因外感火热等致阳热亢盛,症状有高热等,治以清热泻火;虚热多因内伤致阴液耗损、阴虚生热,症状有低热等,治以滋阴清热。
实热: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或情志过激、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温热之品等,导致体内阳热亢盛,正邪相争剧烈。例如,外感温热之邪,邪热侵袭人体,迅速充斥体内,引发实热证,其病机关键是实证与热证并存,邪气盛为主导。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外感温热之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邪气易迅速化热,更易出现实热表现;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烧烤类食物的人群,也易因内生实热致病。
虚热:多由于内伤久病,阴液耗损,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比如,久病不愈、劳伤过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亢,出现虚热内生的情况。其病机以虚证为主,热象为次。在年龄上,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阴液自然不足,相对更易出现虚热;对于有慢性病史且长期耗伤阴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虚热情况较为常见。
症状表现方面
实热: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脉数有力等表现。以发热为例,实热所致发热往往体温较高,且热势较盛,持续不退;在大便方面,实热导致的便秘通常伴有大便干结、腹胀明显等症状,按压腹部时可能有较硬的粪块,且腹痛拒按。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症状特异性改变,但不同生活方式下有差异,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实热症状可能更易加重。
虚热:多见低热、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脚心及胸口发热)、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发热特点多为低热,且午后较为明显;盗汗是虚热的典型表现之一,与实热的口渴喜冷饮不同,虚热者多口干但不欲多饮或仅能少量饮用。在年龄上,儿童若为虚热,可能表现为形体消瘦、发育相对迟缓等;老年人虚热时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这与老年人肾精不足易导致阴虚有关。
治疗原则方面
实热: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可选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清热。例如,若为外感风热表证,可选用辛凉解表药物;若为脏腑实热,可选用相应的清热泻火药。在儿科应用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过于峻烈的清热药物,以防损伤小儿正气。对于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实热,如因过食辛辣导致的实热,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
虚热: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通过补充阴液来制约偏亢的阳气。常用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调理。对于老年人虚热,在滋阴清热的同时,要兼顾调理脏腑功能,尤其是补肾阴等。对于有慢性病史的虚热人群,在治疗时要注重整体调理,结合原发病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