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病毒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CoxA16全年可发、夏秋季多见,托幼机构易局部流行;EV71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易致中枢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占比高;其他肠道病毒致病情相对较轻,不同肠道病毒致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相似性但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差异,低龄儿童更易重症,人群聚集、卫生习惯不良增传播风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环境清洁可预防。
病毒特性:属于小RNA病毒科柯萨奇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外界环境中可被常见的消毒剂灭活,如含氯消毒剂等。
致病机制:病毒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侵入人体,首先在咽部、肠道等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进而侵犯靶器官,如皮肤、黏膜等,引起相应的病变,导致手足口病患者出现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溃疡等症状。
流行情况:在手足口病的病例中较为常见,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相对多见,可在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局部流行。
肠道病毒71型
病毒特性:同样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颗粒形态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类似,基因组也是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水、粪便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但也可被含氯消毒剂等有效杀灭。
致病机制:病毒侵入人体后,过程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类似,先在局部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EV71病毒对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相对较强,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等,这也是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因,因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临床后果,如肢体瘫痪、呼吸循环衰竭等。
流行情况:也是引起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在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样在夏秋季等季节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在儿童群体中尤其是低龄儿童中更容易引起严重感染。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病毒外,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的其他型别(如A2-A10、A12、A14等)、肠道病毒的其他型别(如埃可病毒等)也可引起手足口病,但相对而言,其引起的病例病情一般相对较轻。不同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存在差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尤其是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感染肠道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有所不同,低龄儿童相对更易出现重症表现,需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在生活方式方面,人群聚集、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会增加肠道病毒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清洁对于预防手足口病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