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霉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食管炎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食管黏膜引起,与免疫力、药物、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有吞咽疼痛等症状,可通过内镜、病理、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并抗真菌治疗。
一、定义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食管黏膜所引起的炎症。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通常在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以及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等情况下,容易侵犯食管导致炎症发生。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免疫力因素: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或者因某些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引发霉菌性食管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更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的侵袭而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药物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过度生长,从而增加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使用头孢类等广谱抗生素后,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在食管定植引发炎症。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异常,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易诱发霉菌性食管炎。另外,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等因素,也可能增加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固体或流质食物时会感到胸骨后或食管部位的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吞咽困难可能逐渐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等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
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吞咽疼痛会影响其进食。而老年患者除了上述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因进食减少导致体重下降等情况。
体征表现:一般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因进食不足出现消瘦等体征,但多数患者在体格检查时无特异性阳性体征。
四、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表面有白色假膜样渗出物等表现。
病理检查:在内镜下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真菌学检查:可以通过采集食管分泌物进行真菌涂片检查或真菌培养,若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等致病真菌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消除诱因: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使用等。对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抗真菌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但在用药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例如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