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早产儿脑瘫早期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异常哭闹等症状,有早产史、出生时窒息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家庭需密切关注相关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要给予患儿关爱护理配合治疗。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如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双腿,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锥体系等神经通路受损,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升高,影响了肌肉的正常松弛与收缩平衡。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等。这是因为脑部相关神经调节功能障碍,使得肌肉失去正常的张力调节,处于过度松弛状态,与正常早产儿应有的肌肉张力状态不同。
姿势异常
常见的姿势异常有角弓反张、蛙位姿势等。角弓反张是指患儿头向后仰,背部弓起,像弓一样。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的协同控制,使得身体各部分肌肉收缩不协调所致。蛙位姿势则是双下肢分开像青蛙腿一样,也是因为脑部神经对肢体姿势控制功能异常,导致肢体处于非正常的姿势状态,与正常早产儿应有的正常姿势形态有明显差异,是脑部运动控制中枢受损后姿势调节功能紊乱的表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存在,或者拥抱反射过于强烈等。这是因为脑部神经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进程,反映出脑部神经调节反射功能的紊乱。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小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降落伞反射等保护性反射,用于维持身体平衡和防止摔倒。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该类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如让患儿处于倾斜状态时,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保护身体平衡的动作,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平衡和姿势保护的神经调控功能,导致保护性反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异常哭闹
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早期可能出现异常哭闹,表现为不易安抚,哭闹持续时间较长且难以用常规的饥饿、尿布湿等原因解释。这可能与脑部不适或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因为脑部的病变可能会导致患儿感觉不适,从而通过哭闹这种方式来表达,但具体机制还与脑部神经传导及感觉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是脑部功能异常在行为表现上的一种体现。
对于早产儿脑瘫早期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尤其是有早产史、出生时窒息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家庭,需密切关注患儿的运动、姿势、反射等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因为早期干预对于早产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降低脑瘫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给予早产儿足够的关爱和护理,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配合医疗人员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