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早期症状
早产儿脑瘫早期在运动发育、肌张力、姿势、反射方面有异常表现,如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姿势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保护性反射减弱缺失等,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定期评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一、运动发育迟缓
早产儿脑瘫早期在运动发育方面常表现出明显迟缓。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4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仍不能达到该运动发育水平。例如,在4-6个月时正常婴儿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无法实现稳定独坐,且肢体运动显得僵硬或松软,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如上肢运动时姿势异常,难以完成精细的抓握动作等。这与早产儿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损伤影响了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有关。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儿可出现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比如换尿布时伸展下肢会感觉明显抵抗,像正常婴儿换尿布时下肢很容易伸展,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则阻力较大。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锥体系等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肌肉紧张度异常升高。
2.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支撑身体。例如抱患儿时感觉肢体绵软,缺乏正常婴儿应有的肌张力支撑感,正常婴儿被抱起时肢体能自然贴合身体,而早产儿脑瘫肌张力减低的患儿肢体较为松弛。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正常调节。
三、姿势异常
早产儿脑瘫患儿常出现异常姿势,如头后仰、角弓反张(身体向后仰呈弓形)、四肢屈曲异常等。在仰卧位时,正常婴儿四肢多呈对称的自然伸展状态,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对姿势的调控,使得身体的姿势反射异常。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存在觅食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或者表现为反射亢进,即反射强度比正常婴儿明显增强。这是因为脑部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坐位时的平衡保护性反射,当身体倾斜时会有调整姿势的动作,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该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如让患儿处于坐位边缘,正常婴儿会有伸手保护自己不摔倒的动作,而患儿可能没有相应反应。这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对身体平衡等保护性反射的调控功能障碍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家长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儿科进行神经发育评估。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早期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或多项,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因为早产儿本身脑部发育不完善,发生脑瘫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发现异常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等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最大程度减轻脑瘫对孩子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为早产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等不良因素,但关键还是要早期识别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