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特征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有疼痛(慢性发作、夜间痛显著、可放射、程度个体差异大及相关人群易患)、肩关节活动受限(各方向均受限,早期轻后期重,因软组织粘连挛缩所致)、肩关节周围组织压痛(可找到多处压痛点辅助诊断)、肌肉萎缩(病程长易出现,尤以三角肌常见,加重功能障碍)及影像学表现(X线早期无异常,中晚期有软组织钙化等;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病变,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重要)等特征。
疼痛
疼痛性质与程度:疼痛常为慢性发作,初期为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钝痛,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颈部、肘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有的则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受疼痛困扰,可能与肩关节退变等因素相关;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50岁左右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长期肩部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人群易出现疼痛症状。
疼痛特点:具有夜间痛显著的特点,患者往往夜间疼痛加重,可能与夜间姿势改变,肩关节血液循环变化等因素有关,导致疼痛比白天更为明显,严重干扰睡眠。
肩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改变: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某些方向活动略受影响,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受限逐渐加重。比如患者可能难以完成梳头、穿衣、摸背等日常动作。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本身关节退变基础,加上肩周炎的影响,活动受限可能更严重;长期缺乏肩部运动的人群,在患肩周炎时活动受限相对更突出。
活动受限机制:主要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等导致。炎症刺激使得周围组织发生病理改变,进而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
肩关节周围组织压痛
压痛部位:在肩关节周围可找到多处压痛点,常见的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通过压痛部位可以辅助诊断肩周炎。不同个体的压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集中在肩关节周围相关结构的部位。
肌肉萎缩
萎缩情况:病程较长的肩周炎患者可能出现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最为常见。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肩关节的功能障碍,使得患者的肩部力量减弱,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现象,因为长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会影响肌肉的正常营养供应和使用,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能出现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骨质疏松等表现,肩关节间隙可能变窄等。通过X线检查可以排除其他骨骼疾病导致的肩部症状。对于有肩部长期疼痛且怀疑肩周炎的患者,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手段。
MRI表现: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肩袖、滑膜、肌腱等结构的病变,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肩袖损伤、滑膜充血水肿等情况,对肩周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年龄较大、病情复杂的肩周炎患者可能更需要进行MRI检查来明确病变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