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病因是肠道病毒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易感;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需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鉴别;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护理包括保持口腔清洁、饮食护理等;预防需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等部位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同时引发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但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更为易感,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儿童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在人群密集场所活动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相关病史的儿童,如曾患过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再次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寒战。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2-4天,但也有个别儿童发热时间稍长。
咽峡部症状: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患儿常因咽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咽峡部疱疹或溃疡等。同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病毒核酸检测可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需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除了咽峡部有疱疹外,手、足、口腔等部位也会出现疱疹或皮疹;还需与疱疹性口腔炎鉴别,疱疹性口腔炎累及口腔黏膜,不限于咽峡部,且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四、治疗与护理
治疗: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咽痛明显的患儿,可适当给予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口腔护理的温和性,避免损伤溃疡面,同时关注其饮食摄入情况,确保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五、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玩具、餐具等可采用煮沸或消毒液浸泡的方式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于有接触史的儿童,可适当观察其有无发热、咽峡部症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