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区别
腰肌劳损因腰部肌肉等软组织慢性损伤致无菌性炎症等,诱因多,症状为腰部隐痛等,影像无腰椎结构器质性改变,治疗以非手术为主;腰椎间盘突出因退变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有下肢症状等,影像有相应改变,治疗有保守和手术,两者在定义病理、症状、影像、治疗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腰肌劳损:多因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所致,长期腰部姿势不良、过度劳累等是常见诱因,病理上主要是肌肉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纤维变性等,没有腰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例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弯腰劳作的人群易患,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主要与生活工作方式相关。
2.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椎间盘退变、外伤、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20-50岁人群,男性相对略多于女性,与腰部承受的应力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
1.腰肌劳损:主要症状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一般下肢症状不明显,感觉、肌力等通常无明显改变,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姿势或劳累的人群症状更易出现,病史方面多有长期腰部劳损史。
2.腰椎间盘突出:除了腰部疼痛外,常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疼痛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还可能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等,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大小便功能等。年龄上多见于中青年人,性别差异与上述病理机制相关,生活方式中腰部外伤史等可能是诱发因素。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1.腰肌劳损: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部分可显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等软组织有炎性改变等,但无腰椎间盘、椎管等结构的器质性突出等改变。
2.腰椎间盘突出:X线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以及对神经根、脊髓的压迫程度等,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四、治疗原则
1.腰肌劳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药物辅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生活方式上需纠正不良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等。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需适度调整,如老年人锻炼应避免过于剧烈;女性在锻炼时要注意动作规范,防止腰部损伤加重。
2.腰椎间盘突出:首先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牵引、理疗等,若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等则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差异,老年人手术需更谨慎评估;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身体恢复的影响,生活方式上术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康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