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炎的治疗包括药物、物理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显著改善症状;物理治疗中运动疗法需个性化运动,热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脊柱畸形或关节功能障碍经保守无效的情况,常见手术方式,风险预后因患者因素而异。
1.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可缓解脊椎炎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如塞来昔布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减轻脊柱关节炎患者的炎性背痛、外周关节肿痛等症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是常用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之一,对于部分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有一定疗效,研究显示它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细胞增殖。柳氮磺吡啶对伴有外周关节炎的脊柱关节炎患者可能有效,能减轻关节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的协同作用有关,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介质释放。
3.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是治疗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重要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它们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炎性背痛、脊柱活动度等,通过特异性结合TNF-α,阻断其与细胞表面TNF受体结合,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7(IL-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针对IL-17通路发挥作用,有效缓解脊柱关节炎相关症状。
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对脊椎炎患者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需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对于年轻患者,游泳是非常好的全身性运动,能在减轻关节负荷的情况下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背部和颈部肌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中老年患者,柔和的伸展运动和有氧运动如慢走也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灵活性和心肺功能,慢走可从每周3次,每次15分钟逐渐增加。有脊柱畸形病史的患者运动时需避免过度弯曲等可能加重畸形的动作。
2.热疗:热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对于因寒冷、劳累等因素诱发症状加重的患者适用,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方式,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患者热疗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手术治疗
1.适应证:当脊椎炎患者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影响生活质量,如脊柱严重侧弯、后凸畸形导致心肺功能受影响,或出现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脊柱后凸畸形角度大于40°且伴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或严重影响外观及生活的患者,手术矫正畸形可能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脊柱截骨矫形术等。手术风险和预后因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病史长短等因素而异,年轻患者一般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但术后康复也需较长时间配合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则需充分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密切的术后监护和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