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有
急性糜烂性胃炎的诱发因素包括药物因素(长期或大剂量用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肿瘤药)、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严重感染等引发应激反应)、酒精因素(大量饮酒直接损伤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产生的物质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一、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性糜烂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例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患急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显著高于未服用者。
某些抗肿瘤药:部分抗肿瘤药物也可能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如某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几率。
二、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当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重大交通事故导致的创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烧伤后的应激状态下,约有相当比例会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表现为胃黏膜的糜烂、出血等。
大手术:大型手术也是常见的应激源。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应激反应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使得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减少,胃黏液分泌减少,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比如,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手术带来的应激刺激密切相关。
颅内病变: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可引起颅内压升高,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黏膜缺血,进而引发急性糜烂性胃炎,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库欣溃疡。临床观察发现,在严重颅内病变患者中,发生急性糜烂性胃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不罕见。
其他严重应激情况:严重的感染、败血症等情况也可引发应激反应,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例如,重症肺炎患者在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出现胃黏膜的损伤和糜烂。
三、酒精因素
大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可破坏胃黏膜的脂质层,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酒精还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研究显示,短时间内大量饮酒的人群,胃黏膜出现糜烂、出血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定植: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局部环境。同时,幽门螺杆菌还可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如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蛋白、空泡毒素(VacA)等,这些物质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甚至发展为更严重的胃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急性糜烂性胃炎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