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表现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多种临床表现,疼痛常为局限性且与活动相关,急性损伤疼痛剧烈,活动加重、休息难完全消除;肿胀因内部出血渗出所致,急性肿胀迅速,慢性较缓,可伴浮髌试验阳性;活动时有弹响,是损伤半月板摩擦碰撞引起,还可能出现交锁现象;长期损伤会致股四头肌废用性萎缩;压痛多在膝关节间隙,内侧损伤压内侧间隙,外侧损伤压外侧间隙。
部位与特点:多数患者有膝关节局限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涉及关节间隙。急性损伤时,疼痛往往较为剧烈,活动膝关节时疼痛可加重,休息后部分可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除。例如,在运动损伤导致的半月板损伤中,患者在受伤当时就可能感到膝关节某一特定间隙处疼痛明显。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青少年由于活动量较大,损伤后疼痛可能更影响其日常活动;中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有关节退变基础,半月板损伤后疼痛与退变相关疼痛可能相互叠加。
与活动的关系:疼痛与膝关节活动密切相关,屈伸膝关节、上下楼梯、下蹲、跑跳等动作时疼痛常明显加重,比如上下楼梯时,患侧膝关节在屈曲和伸直过程中半月板受挤压或牵拉,疼痛会更为显著。
肿胀
发生机制: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部会出现出血、渗出等情况,导致膝关节肿胀。急性损伤时,肿胀往往较为迅速出现,数小时内即可见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可能有轻度发红。慢性损伤的患者肿胀相对较缓,程度也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会有膝关节周围组织的肿胀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肿胀表现有差异,比如长期久坐、运动少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可能因局部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相对缓慢;而经常运动的人群,可能在损伤后身体对炎症反应相对更敏感,肿胀程度可能更明显。
表现形式:肿胀可表现为膝关节周围组织饱满,浮髌试验可呈阳性,即按压髌骨时,髌骨有浮动感,提示膝关节内有较多积液。
弹响和交锁
弹响:膝关节活动时可出现弹响,多为清脆的弹响声。弹响产生的原因是损伤的半月板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改变,与周围组织摩擦或碰撞导致。例如在屈伸膝关节时,可能会听到“咔哒”声。不同年龄人群弹响特点有差异,儿童半月板损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弹响可能提示损伤较为严重;中老年患者因伴有关节退变,弹响可能与半月板损伤及关节退变共同作用有关。
交锁:患者在行走等活动过程中,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屈伸,称为交锁。这是由于损伤的半月板部分嵌入关节间隙,阻挡了膝关节的正常活动。交锁发生时患者往往非常痛苦,需要通过一定动作,如屈伸膝关节并辅以外力等才能解除交锁状态。
股四头肌萎缩
发生情况:长期半月板损伤的患者,由于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股四头肌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一般在损伤后数周即可逐渐出现股四头肌萎缩,表现为股四头肌变细,肌力下降。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肌肉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萎缩的速度可能相对更快;青少年患者如果损伤后制动时间较长,也容易出现股四头肌萎缩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运动员等活动量较大的人群,股四头肌萎缩会明显影响其运动功能恢复。
压痛
压痛部位:压痛部位多在膝关节间隙,不同类型的半月板损伤压痛部位有一定规律,内侧半月板损伤时,压痛多位于膝关节内侧间隙;外侧半月板损伤时,压痛多位于膝关节外侧间隙。通过按压膝关节间隙可明确疼痛最明显的部位,有助于初步判断半月板损伤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