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因足底筋膜炎症反应引发的常见足部疾病,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选合适鞋子、控体重、适度运动、足部保健等进行预防与康复。
一、定义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它是由于足底的筋膜发生了炎症反应所导致。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的一层纤维组织,它起到维持足弓、缓冲行走时地面冲击力等重要作用。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会逐渐发生退变,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损伤和炎症,所以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足底筋膜炎。比如一些50-60岁的人群,由于长期的足部使用和自然的退变过程,足底筋膜承受的应力增加,容易引发炎症。
2.生活方式
过度运动:长时间跑步、跳跃等运动,会使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超过其承受限度时,就容易引起筋膜的微小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例如,专业运动员如果训练强度过大、频率过高,就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炎的发病风险。
体重过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足底筋膜的负担,使其在行走或站立时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筋膜炎症。比如一些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群,足底筋膜所受的应力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穿着鞋底过硬、过薄或者鞋跟过高的鞋子,会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使足底筋膜受到异常的应力,长期穿着这类鞋子容易诱发足底筋膜炎。例如,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由于足部受力不均衡,足底筋膜容易受损发炎。
3.病史因素:患有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结构异常的人,足底筋膜的受力情况与正常人不同,更容易出现劳损和炎症。比如扁平足患者,足弓较低平,足底筋膜需要承受更多的应力来维持足弓的功能,长期下来就容易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次踩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或酸痛。
2.压痛:在足底近足跟处通常可以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按压时患者会感觉疼痛加剧。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的足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行走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行走时会尽量避免足跟着地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对足部的检查,观察足部的外形、按压足底特定部位来判断是否存在足底筋膜炎相关的体征,如压痛点的位置等。
2.影像学检查:一般首先会进行X线检查,X线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跟骨骨刺等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但对于足底筋膜本身的炎症情况,X线可能不够敏感。有时也会根据情况进行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情况,如是否有筋膜的增厚、水肿等炎症表现。
五、预防与康复建议
1.选择合适的鞋子:选择鞋底有良好缓冲作用、足弓支撑较好的鞋子,如运动鞋等,以减少足底筋膜所受的应力。
2.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减轻足底筋膜的负担。
3.适度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足底筋膜损伤。运动后可以进行足部的拉伸放松,如做一些简单的足底筋膜拉伸动作,帮助缓解筋膜的紧张。
4.足部保健:可以经常用温水泡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足底筋膜的健康。对于有足部结构异常的人群,如扁平足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足弓支撑垫等辅助器具来改善足部受力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