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真菌性食管炎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方式治疗。中药内服分湿热蕴结型(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小儿及女性用药需特殊考虑)和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和胃降逆,老年及有慢性病患者用药需兼顾);针灸选与脾胃相关穴位,针刺分补泻,小儿及老年针刺有注意事项;推拿用揉腹等手法,不同人群推拿有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规律,小儿要营养均衡,老年要细软,戒烟酒;情志不舒加重病情,患者要通过适当方式调节,女性和老年需特殊关注情志。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型:多因饮食不节,湿热之邪蕴结于食管所致。症见吞咽疼痛、灼热,胸脘痞闷,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常用方剂如连朴饮加减,方中黄连、厚朴清热化湿,石菖蒲、半夏、山栀等协助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小儿体质娇嫩,用药需更谨慎,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及配伍;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用药也需考虑对气血的影响,可能需要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伤及正气。
2.气阴两虚型:常因久病耗伤气阴,或放疗、化疗后损伤正气所致。症见吞咽不利,胸骨后隐痛,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常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等益气养阴,扁豆、甘草等健脾和中。老年患者多存在气阴两虚的基础,在治疗中需更注重益气养阴的同时兼顾脾胃功能;有慢性病病史的患者,在用药时要考虑原有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治疗
1.选穴原则:根据经络循行及食管炎的病位,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经络穴位。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等。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和胃健脾;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小儿针灸时进针要轻柔,避免患儿哭闹导致断针等情况;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进针时要注意手法,防止弯针等。
2.针刺方法: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泻法。如湿热蕴结型可适当用泻法以清热化湿;气阴两虚型多用补法以益气养阴。针刺频率和留针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小儿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适。
(二)推拿治疗
1.操作手法: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腹、按揉足三里、推揉膻中等。揉腹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脾胃功能;按揉足三里能增强脾胃气血生化;推揉膻中可宽胸理气。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在进行推拿时可适当增加相关部位的操作时间;肥胖人群皮肤较厚,推拿力度可适当加大,但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三、饮食调理
(一)总体原则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小儿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要细软,易于消化吸收。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必须严格戒烟戒酒,因为烟酒会刺激食管黏膜,加重病情。
四、情志调节
(一)重要性
情志不舒可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加重真菌性食管炎的症状。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散步等方式调节情志。对于女性患者,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更要注重情志调节,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