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怎么一回事儿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量形成的囊肿病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表现为积液量少无症状或量多有坠胀等,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和手术等,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鞘膜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紧贴睾丸和附睾表面,壁层衬于阴囊内面,两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鞘膜腔。
二、病因分类
1.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淋巴系统循环不畅等有关,多见于青壮年。其鞘膜液多为清亮液体,病理检查无明显异常。
2.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阴囊手术、肿瘤等。这些疾病可导致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从而引起鞘膜积液。例如,附睾炎时炎症刺激可使鞘膜分泌增加,若同时影响了鞘膜的吸收功能,就易引发鞘膜积液;阴囊部外伤后,局部组织损伤,也可能导致鞘膜积液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积液量少: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
积液量多:患者可感到阴囊坠胀、牵拉感或胀痛。巨大的鞘膜积液可影响排尿、行走和劳动。儿童患者由于鞘膜积液体积较大,可能会因阴囊沉重而影响活动。
2.体征:阴囊内可触及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交通性鞘膜积液时,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还是交通性鞘膜积液等。例如,睾丸鞘膜积液时,肿块多呈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样感,触不到睾丸和附睾;精索鞘膜积液时,肿块位于睾丸上方,与睾丸有明显分界;交通性鞘膜积液时,肿块卧位时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增大。
2.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积液的量、部位以及鞘膜的情况,还能排除睾丸、附睾的病变。超声下可见阴囊内有液性暗区,有助于与腹股沟疝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1岁以内的患儿可暂不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对于成人较小的无症状的鞘膜积液,也可随访观察,若积液无明显增大,可不予特殊处理。
2.手术治疗
鞘膜翻转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手术将鞘膜切开,去除多余的鞘膜后,将剩余鞘膜边缘翻转缝合,以达到消灭鞘膜腔的目的。
鞘膜切除术:适用于鞘膜增厚的患者。将病变的鞘膜完整切除,可减少复发的风险。
交通性鞘膜积液:除行鞘膜翻转术外,还需高位结扎鞘状突,以防止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阴囊情况,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患儿长时间哭闹、剧烈活动等,以免加重腹压,影响病情。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同时要避免患儿剧烈活动,防止鞘膜积液复发。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若发现睾丸鞘膜积液,应及时就医,根据积液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囊的清洁卫生,避免阴囊外伤等。若因其他疾病继发的鞘膜积液,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鞘膜积液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