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
坏死性筋膜炎主要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有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其细菌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损伤(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和医源性因素(侵入性操作后无菌观念不强或患者有感染倾向致细菌进入深层组织),机体免疫状态也有影响,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差异易发病,基础疾病患者因免疫受影响也易患坏死性筋膜炎。
一、细菌感染途径
1.皮肤黏膜损伤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容易因擦伤、刺伤等皮肤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例如,幼儿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摔倒导致皮肤擦伤,若未及时清洁处理,细菌就可能通过破损处进入皮下组织,进而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老年人皮肤萎缩、变薄,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也容易发生皮肤损伤后细菌感染。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感染途径不同,但从生活方式角度看,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较多,可能更多接触到一些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工作环境,如建筑工人可能因外伤更容易发生皮肤黏膜损伤,从而增加细菌感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女性若有美甲等操作导致甲周皮肤损伤,也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群,其身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同时吸烟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当皮肤有损伤时,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长期饮酒的人,肝脏功能可能受损,影响身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增加感染坏死性筋膜炎的易感性。此外,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污垢较多,也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后细菌感染的机会。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感觉,使得皮肤损伤后不易察觉,细菌容易在体内扩散,从而更容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一旦有细菌侵入,就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包括坏死性筋膜炎。
2.医源性因素
在一些侵入性操作后,如外科手术、血管导管插入、尿路器械检查等,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患者本身存在感染倾向,就可能导致细菌进入深层组织引发坏死性筋膜炎。例如,外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细菌进一步侵袭皮下筋膜等组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可能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对于接受血管导管插入的患者,若导管相关感染未得到妥善处理,细菌可沿导管蔓延至周围筋膜组织,引起坏死性筋膜炎。
二、机体免疫状态影响
1.年龄相关免疫差异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例如,婴儿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IgM,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较弱,当发生细菌感染时,更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坏死性筋膜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功能下降,细胞免疫能力减弱,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也降低,使得机体对细菌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
2.基础疾病与免疫
如前面提到的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削弱了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使得细菌更容易在局部繁殖并侵犯筋膜组织。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免疫抑制剂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处于免疫低下状态,增加了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