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什么病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罕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进行性黄疸、肝脾肿大、营养发育不良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葛西手术常用,失败需肝移植,术后需管理;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部分可缓解,肝移植预后较好,需长期随访监测。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系统的发育出现障碍;病毒感染学说,有研究认为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胆管的正常发育和结构,例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自身免疫因素,部分研究发现患儿体内可能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胆管组织,导致胆管闭锁。
二、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周出现黄疸,并且呈进行性加重,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深,大便颜色可由正常逐渐变为灰白色陶土样便,这是因为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红素无法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使大便颜色改变。
2.肝脾肿大:随着病情进展,肝脏会逐渐肿大、变硬,脾脏也会因门静脉高压等原因逐渐肿大。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较硬。
3.营养发育不良:由于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影响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患儿会出现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差。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可能伴有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显著升高,反映胆管梗阻导致的肝功能损害。
凝血功能检查:患儿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这与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有关。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多数患儿可见胆囊发育异常,如胆囊小、胆囊不显影等,同时肝脏可能有相应的形态改变,但是超声对于早期胆道闭锁的诊断有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核素扫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观察其在胆道系统的排泄情况,若肠道内核素摄取延迟或不摄取,高度提示胆道闭锁。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明确胆管是否存在闭锁及闭锁的部位等情况,是一种非侵入性的重要诊断方法。
四、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葛西(Kasai)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目的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但手术效果与患儿的年龄密切相关,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手术,年龄越大,手术效果越差。如果葛西手术失败,最终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胆道闭锁导致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
2.术后管理: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胆汁排泄恢复后,仍可能存在营养吸收等问题,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儿的营养状况调整饮食,必要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
五、预后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葛西手术,部分患儿黄疸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肝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患儿手术效果不佳,需要肝移植。肝移植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年龄越小,预后相对可能越差,因为年龄小的患儿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手术及术后情况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女性患儿与男性患儿在预后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都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术后患儿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感染等不良因素影响。有胆道闭锁病史的患儿,后续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肝功能、生长发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