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哪些危害
幽门螺杆菌可引发胃肠道疾病和增加胃肠道外疾病风险,引发的胃肠道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增加的胃肠道外疾病风险涉及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差异。
一、引发胃肠道疾病
1.胃炎: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的刺激,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等。大量研究表明,约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胃炎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感染后若未及时处理,也可能出现胃炎相关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等;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诱发胃炎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2.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局部环境,同时其代谢产物等还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使黏膜防御机制减弱,从而引发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数据显示,约70%-8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50%-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衰退等原因,感染后发生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有溃疡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胃癌:幽门螺杆菌是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它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胃癌。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胃黏膜,促使上皮干细胞增殖,增加基因突变的机会;其产生的一些毒素等物质可直接毒害细胞,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增殖调控。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人群高2-3倍。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的风险相对更高,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伴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二、增加胃肠道外疾病风险
1.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影响铁的吸收。一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道炎症会影响十二指肠对铁的摄取和转运;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状态会使机体的铁代谢发生紊乱,导致铁利用障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人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影响铁吸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等;老年人感染后也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有研究发现,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不同性别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出现该并发症的情况可能因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儿童免疫功能尚在发育中,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更易引发免疫相关的并发症。
3.心血管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使血脂异常。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就存在一定的退行性变化,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