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如腹痛(突发剧烈阵发性哭闹等)、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等,后期可含胆汁等)、血便(发病6-12小时后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包块(右上腹腊肠样包块等),还有非典型症状如嗜睡或精神萎靡、腹部膨隆,不同年龄阶段症状特点不同,婴儿期症状不典型,幼儿期相对明显,有既往肠道手术史等特殊情况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延误诊断,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一、典型症状
1.腹痛
小儿肠套叠时,由于肠管发生套叠,肠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及肠腔梗阻,患儿会突发剧烈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为突然哭闹不安,双腿向上蜷曲,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例如,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会出现这种阵发性哭闹的腹痛表现,这是因为套叠部位的肠管受到刺激,引发肠道的痉挛性收缩。
2.呕吐
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梗阻加重,肠内容物反流所致。一般在腹痛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呕吐情况会逐渐加重。如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约70%-80%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会出现呕吐现象,初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之后可能含有胆汁等。
3.血便
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比较特征性的表现。是因为肠套叠时,套入部的肠壁血管受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而形成果酱样便。例如,有文献报道,约85%的小儿肠套叠患儿在发病一定时间后会出现果酱样血便。
4.腹部包块
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光滑、稍活动、有压痛的包块,右下腹因肠管套叠往往空虚,呈“空虚感”。这是由于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所致,多见于病程较短的患儿。比如临床检查中,可通过触诊发现这种典型的腹部包块表现。
二、非典型症状
1.嗜睡或精神萎靡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婴儿,可能没有明显的剧烈哭闹等典型腹痛表现,而是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这容易被家长忽视。这是因为肠套叠引起的不适导致患儿体力消耗,以及肠道梗阻等情况影响了患儿的整体状态。例如,部分婴儿肠套叠患儿以精神状态改变为首要表现,需要引起医护人员和家长的高度警惕。
2.腹部膨隆
随着病情进展,肠道梗阻加重,腹部可逐渐出现膨隆,这是因为肠道内积聚了大量气体和液体,导致腹胀。如果不及时处理,腹胀会进行性加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呼吸等功能。临床观察发现,当肠套叠发展到一定阶段,约30%左右的患儿会出现腹部膨隆的表现。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症状特点
1.婴儿期(0-1岁)
婴儿肠套叠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上述非典型的精神萎靡等表现外,血便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有的可能在发病1-2天才出现果酱样便。这是因为婴儿的肠道解剖生理特点与年长儿不同,肠套叠的表现不如年长儿典型。例如,婴儿肠套叠时,由于哭闹表达不充分,家长可能更难发现其早期的异常表现。
2.幼儿期(1-3岁)
幼儿期小儿能较好表达自身不适,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等表现相对明显,但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幼儿可能在腹痛发作时,会用手指指向腹部表示疼痛,同时呕吐、血便等症状相对较为典型,腹部包块也较易被触及。
四、特殊情况提示
如果患儿有既往肠道手术史、肠道畸形等病史,发生肠套叠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延误诊断。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家长应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一旦发现患儿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既往病史可能影响肠套叠的典型症状表现,需要尽快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有肠道手术史的患儿,肠管的解剖结构发生了改变,肠套叠的发生机制和表现可能与正常患儿不同,更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