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由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其病因包括劳损因素(长期反复过度关节活动、女性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影响)和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年龄增长是内在因素,有基础疾病者易加速进程);临床表现为关节附近缓慢生长的肿块,大小不一,多无明显疼痛,部分有酸胀感,好发于手腕背侧等部位,可通过体格检查摸到相关肿块,还可借助B超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综合多种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一、病因
1.劳损因素
长期、反复、过度的关节活动可能是诱发腱鞘囊肿的重要原因。例如,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劳作的人群,像键盘录入员、织毛衣者等,手部关节频繁活动,腱鞘不断受到摩擦,容易导致腱鞘组织发生退变,进而引发腱鞘囊肿。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劳损发病,一般来说,长期保持特定工作姿势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如果有过度活动关节的情况,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但相对较少见。
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腱鞘等组织的稳定性,使得发生腱鞘囊肿的几率相对有所变化。例如,妊娠期间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增加腱鞘囊肿的发病可能。
2.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缔组织会逐渐发生黏液退行性变,这是腱鞘囊肿发病的一个内在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结缔组织的这种退变更容易发生,从而增加了腱鞘囊肿的发病风险。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发病几率会上升。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结缔组织代谢的病史的人群,可能会加速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的进程,进而更容易引发腱鞘囊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腱鞘囊肿通常表现为关节附近出现一个缓慢生长的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有酸胀感。如果囊肿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压迫神经时可能会有局部的麻木、放射性疼痛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家长发现时才引起重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可能因为身体其他变化而容易忽视囊肿的存在,导致发现时囊肿可能已经较大。
好发部位常见于手腕背侧、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等部位。手腕背侧是较为常见的发病部位,这与手腕部频繁的活动有关。
2.体征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摸到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按压时有一定的弹性,有的可有囊性感。通过触诊等检查手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腱鞘囊肿,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符合腱鞘囊肿的表现。例如,明确肿块是否位于关节附近,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操作,以确保准确判断。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地进行检查,避免引起患儿的不适和抗拒。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内部结构等情况,是诊断腱鞘囊肿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明确囊肿是单纯的囊性肿物,还是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B超检查的操作和图像解读基本相似,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检查的参数等。例如,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调整B超探头的压力等。
X线检查:X线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方面的病变,如骨质增生、骨肿瘤等,虽然不能直接显示腱鞘囊肿,但可以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