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筋膜炎是怎么了
胸背筋膜炎是发生在胸背部筋膜的无菌性炎症,由肌肉劳损、受寒、外伤等引起,有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运动康复)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以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等。
一、发病原因
1.肌肉劳损: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会使胸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持续收缩可导致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筋膜炎。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时间对着电脑,胸背部肌肉得不到放松,患胸背筋膜炎的风险就会增加。
2.受寒:寒冷刺激会使胸背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筋膜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诱发筋膜炎。在寒冷的季节,如果胸背部保暖不当,就容易发病。
3.外伤:胸部或背部受到急性外伤后,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比如,胸部受到撞击后,即使表面看起来没有明显伤口,但内部筋膜可能已经受损。
二、临床表现
1.疼痛:胸背部会出现弥漫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表现为刺痛或胀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除。例如,患者在长时间行走或劳作后,胸背部疼痛会明显加剧。
2.肌肉紧张:胸背部肌肉可出现紧张、僵硬感,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呈条索状硬结,这是由于筋膜炎症刺激导致肌肉痉挛所致。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胸背部的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可能会变得不灵活。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胸背部进行详细检查,触摸是否有压痛、肌肉紧张或硬结等情况,通过特定的动作测试来判断胸背部活动受限的程度。
2.影像学检查:一般可通过超声检查,能发现筋膜增厚、水肿等情况;X线检查虽不能直接显示筋膜病变,但可排除骨骼等其他病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筋膜炎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评估筋膜的病理改变。
四、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胸背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肌肉和筋膜的负担,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物理治疗: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方法有热水袋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按摩能放松胸背部肌肉,改善筋膜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但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体外冲击波治疗也可用于缓解胸背筋膜炎的疼痛和改善症状。
运动康复:在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胸背部肌肉锻炼,如俯卧撑、扩胸运动等,有助于增强胸背部肌肉力量,维持胸廓的稳定性,预防筋膜炎复发。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不过要注意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轻人:年轻人往往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等易患胸背筋膜炎。要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加强运动锻炼,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胸背部,预防筋膜炎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胸背部筋膜本身有退变,更易受劳损、受寒等因素影响发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筋膜的状态,相对更容易出现胸背筋膜炎相关症状。生理期要注意胸背部保暖,孕期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适当进行轻柔的胸背部活动。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患有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整体姿势和力学结构的异常,更容易并发胸背筋膜炎。这类人群在治疗胸背筋膜炎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治疗加重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