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是常见小儿泌尿外科疾病,因鞘膜分泌吸收失衡致鞘膜囊液体过多。病因有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及后天性炎症、外伤等。临床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肿块及局部不适,体征透光试验阳性。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1岁内部分可观察等待,较大或1岁后未吸收需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小儿护理要注意阴囊清洁等,术后注意切口护理。
一、定义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是指睾丸固有鞘膜两层间积有过多液体的一种常见小儿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存在,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时,可引起鞘膜积液。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过程中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出生前后逐渐闭合。若鞘状突闭合不全,腹腔内液体可经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鞘膜囊,从而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鞘状突闭合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二)后天性因素
1.炎症:阴囊部位的感染,如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进而引起鞘膜积液。例如,患儿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附睾炎,炎症波及鞘膜,使得鞘膜产生过多液体。
2.外伤:阴囊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鞘膜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鞘膜囊内形成血性鞘膜积液。比如,小儿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摔倒,阴囊受到磕碰,引起鞘膜内血管损伤出血。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肿块:患儿阴囊或腹股沟部位可出现无痛性肿块,大小不一。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站立或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休息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相对较固定。例如,患儿平卧时肿块较小,站立活动后肿块明显增大。
2.局部不适:一般来说,较小的鞘膜积液患儿可能无明显不适,但较大的鞘膜积液可引起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症状,影响患儿的活动。
(二)体征检查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阴囊内有囊性肿块,透光试验多呈阳性(即肿块透光良好),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光线可透过。但需要注意与睾丸肿瘤等疾病相鉴别,睾丸肿瘤透光试验呈阴性。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阴囊外观,触诊了解肿块的质地、大小、活动度等情况,同时进行透光试验初步判断是否为鞘膜积液。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鞘膜内液体的情况,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如交通性、非交通性等)以及积液的量,还能排除睾丸、附睾等部位的其他病变。例如,超声下可观察到鞘膜囊内有无回声区,从而确诊鞘膜积液。
五、治疗与预后
(一)观察等待
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部分交通性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机会,所以可以先进行观察,定期随访,了解鞘膜积液的变化情况。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以免加重鞘膜积液。
(二)手术治疗
如果鞘膜积液较大,或1岁以后仍未自行吸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通过手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液体流入鞘膜囊,从而治疗鞘膜积液。手术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大多数患儿经过手术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对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小儿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同时,密切观察鞘膜积液的变化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如果是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患儿,要注意防止其长时间哭闹、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以免影响病情。另外,手术治疗后的小儿要注意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了解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