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食管炎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食管炎是病毒感染食管黏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途径及相应发病机制,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内镜检查、病毒学检测诊断,治疗包括抗病毒及支持对症治疗,预防需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
一、病毒性食管炎的定义
病毒性食管炎是由病毒感染食管黏膜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种病毒可引发该病,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途径
单纯疱疹病毒:一般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可被激活,侵犯食管黏膜。例如,在发热性疾病、劳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病毒容易趁机侵入食管。
巨细胞病毒: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或器官移植且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巨细胞病毒可经血液或唾液传播,进而侵犯食管组织。
2.发病机制:病毒侵入食管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坏死,引发炎症反应,出现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时感觉食物通过食管不顺畅,有阻滞感。这是由于食管黏膜炎症、水肿导致食管狭窄或蠕动异常所致。
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灼痛等,疼痛可在吞咽时加重。主要是因为炎症刺激食管神经末梢引起。
口腔疱疹:若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可伴有口腔内疱疹,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症状相对较轻,经过适当治疗后恢复较快。例如,年轻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积极抗病毒治疗下,一般炎症恢复较好。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易反复。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极差,病毒难以被有效控制,食管炎可能持续不愈,还可能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有特征性改变,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食管黏膜上散在的小溃疡,溃疡周围有红晕;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的食管黏膜可出现弥漫性充血、水肿,有白色假膜样病变等。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病变情况,是诊断病毒性食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2.病毒学检测
组织活检:取食管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病毒包涵体等特异性改变,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PCR等技术检测食管黏膜标本中的病毒核酸,能特异性地诊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根据病毒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等药物;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选用更昔洛韦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DNA合成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从而减轻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
2.支持对症治疗
营养支持:对于吞咽困难明显影响进食的患者,需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食管黏膜修复。例如,可通过鼻饲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缓解症状:对于胸骨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缓解疼痛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避免危险因素: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应密切监测免疫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
2.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情况。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餐具等物品,防止病毒传播。对于有口腔疱疹的患者,要注意口腔清洁,避免疱疹破溃后引起继发感染或病毒传播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