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脚踝筋膜炎有疼痛(慢性、程度可轻可重、活动时加重、部位在脚踝筋膜所在区域)、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让脚踝充分休息)、物理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急性期冷敷减轻炎症肿胀、按摩放松筋膜及使用理疗仪器改善循环)、康复锻炼(脚踝拉伸增加柔韧性、肌肉力量训练稳定脚踝)、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儿童多优先非药物治疗)。
一、脚踝筋膜炎的症状
1.疼痛:
特点:多为慢性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在行走、站立较久或脚踝活动过多时加重。例如长时间步行后,脚踝部位会有明显的酸痛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因活动量相对较小,疼痛可能相对不那么剧烈,但也会影响其正常的行走和活动;成年人则可能因日常活动频繁,疼痛对生活和工作影响更明显。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如果穿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等,可能会增加脚踝筋膜炎疼痛的发作几率。有长期站立、行走或从事需要频繁脚踝活动工作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疼痛症状。
部位:主要集中在脚踝的内侧、外侧或跟部等筋膜所在区域。
2.压痛:在脚踝的筋膜附着处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可感觉到疼痛点,这是由于筋膜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敏感。
3.活动受限:脚踝的活动范围可能会减小,比如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行走姿势异常,如跛行等;成年人则可能在上下楼梯、跑步等活动时感到困难。生活方式中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活动受限对其影响更显著,而有脚踝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
二、脚踝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1.休息:
意义:让脚踝得到充分的休息是缓解筋膜炎症状的基础。减少脚踝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刺激发炎的筋膜。对于儿童来说,要减少其不必要的奔跑、跳跃等活动;成年人则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不同年龄人群休息的方式和时长应有所调整,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玩耍休息时间但要注意活动的适度;成年人要根据自身工作和生活情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比如每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就坐下休息片刻。
2.物理治疗:
热敷:
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和疼痛。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脚踝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可选择温度适中的热毛巾;成年人热敷温度可相对高一些,但也不宜过烫。
冷敷:
情况:在急性期(通常是症状突然加重的初期)可以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肿胀。儿童在急性期冷敷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成年人冷敷时要关注皮肤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按摩:
操作:由专业人员或自行轻柔按摩脚踝周围的肌肉和筋膜,但要注意力度适中。按摩可以帮助放松紧张的筋膜,促进血液循环。儿童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给儿童造成不适;成年人按摩时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力度。
理疗仪器:如红外线照射等,也可以改善脚踝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理疗仪器的使用要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儿童使用时要密切观察其反应。
3.康复锻炼:
脚踝拉伸:
动作:缓慢进行脚踝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方向的拉伸动作,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通过拉伸可以增加脚踝的柔韧性,缓解筋膜的紧张。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成人的陪同和指导下进行,动作要缓慢且轻柔;成年人可以逐渐增加拉伸的力度和幅度,但要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肌肉力量训练:
方式:进行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比如踮脚尖、踩网球等动作。增强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可以更好地稳定脚踝,减少筋膜的负担。儿童的力量训练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发育阶段的简单动作;成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儿童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