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症状表现及原因有啥
早产儿脑瘫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等症状表现;其原因包括早产因素(胎龄越小风险越高,脑部发育未成熟易损伤)、围生期脑损伤(缺氧缺血致脑组织病变、颅内出血破坏结构功能)、感染因素(孕期母亲感染致胎儿脑部炎症损伤)、其他因素(低出生体重易有并发症加重损伤风险、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一、早产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早产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发育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例如,正常婴儿3个月时能抬头,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到4-5个月仍不能抬头;正常婴儿6个月会坐,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迟迟不能达到该发育里程碑。姿势异常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姿势,这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跟腱挛缩等原因引起,与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运动控制中枢受损有关,影响了正常的运动模式形成。
2.肌张力异常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肌张力增高时,患儿肢体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减低时,患儿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这与早产儿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发育不完善,对肌肉的调控异常有关。例如,检查时被动活动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患儿会感觉阻力较大,而肌张力减低的患儿则感觉活动过度灵活。
3.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缓消失或持续存在,同时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病理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原始反射延缓消失;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后,神经系统的正常抑制和兴奋调节失衡,导致反射出现异常,与早产儿脑损伤影响神经传导和中枢调控功能相关。
二、早产儿脑瘫的原因
1.早产因素
早产是导致早产儿脑瘫的重要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发生脑瘫的风险越高。因为早产儿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大脑皮层、基底节等与运动控制、姿势调节密切相关的区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脑损伤。例如,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其脑组织的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受到影响,神经细胞的迁移、连接等出现障碍,增加了脑瘫发生的可能性。
2.围生期脑损伤
缺氧缺血:在围生期,如胎儿窘迫、分娩过程中的窒息等情况,会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缺氧缺血。脑部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缺氧缺血会引起脑组织的水肿、坏死、出血等病变,影响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增加脑瘫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围生期缺氧缺血事件是早产儿脑瘫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时间的缺氧缺血会破坏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干扰神经发育的关键过程。
颅内出血: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尤其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颅内出血会破坏脑组织的正常结构,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影响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脑瘫的发病几率。例如,大量的颅内出血可能会影响运动中枢等重要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运动、姿势等方面出现异常。
3.感染因素
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感染源。这些感染会引起胎儿脑部的炎症反应,损伤脑组织,影响脑的发育。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异常,增加早产儿脑瘫的发生风险。感染引起的炎症会激活炎症因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功能维持。
4.其他因素
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发生脑瘫的风险也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往往在胎儿期就存在生长发育受限,脑部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脑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等,进一步加重脑部的损伤风险,从而增加脑瘫的发病可能性。
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在早产儿脑瘫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某些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也可能增加早产儿脑瘫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迁移等过程,使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脑损伤相关的脑瘫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