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肠道肿瘤、血管畸形及其他少见病因等。消化性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出血量大;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由应激等致胃黏膜糜烂出血;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相应表现;肠道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有便血等表现;血管畸形发病机制不明,有间断性便血;其他少见病因如缺血性肠病、肠结核等各有其发病机制、好发人群、影响因素及表现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此外,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也参与其中,胃酸分泌过多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长期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可增加发病风险,有家族史者患病几率可能升高,病史方面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复发再出血风险增加。
3.表现: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发病机制: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曲张破裂出血。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多见于有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的患者,男性因饮酒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相关肝病进而引发该情况,生活中长期大量饮酒、有病毒性肝炎病史未规范治疗等是重要影响因素,病史中明确的肝硬化病史是关键。
3.表现:出血量大,多为呕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病情凶险。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发病机制:多由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量饮酒者易患病,男性在长期大量饮酒等情况中更易涉及,生活中存在上述应激、用药、饮酒等情况是诱因,病史中有相关应激事件、用药史等情况时需警惕。
3.表现:可表现为呕血、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少,但也有突发大量出血的情况。
四、胃癌
1.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环境因素等有关,肿瘤组织侵袭血管导致出血。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家族胃癌病史者、长期高盐及腌制食品饮食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规范治疗者等风险较高,病史中有胃部不适症状长期未诊治等情况需重视。
3.表现:可有上腹痛、消瘦、呕血、黑便等表现,且症状逐渐加重。
五、肠道肿瘤
1.发病机制:肠道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具体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等有关。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有肠道腺瘤性息肉病史等是高危因素,病史中有肠道息肉病史未处理等情况需密切关注。
3.表现:可表现为便血,血色可鲜红或暗红,伴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
六、血管畸形
1.发病机制:肠道血管畸形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病史中无特定指向性相关病史,但可能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3.表现:可表现为间断性便血等。
七、其他少见病因
1.发病机制:如缺血性肠病是因肠道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肠黏膜缺血、糜烂出血;肠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肠道引起溃疡出血等,具体因不同疾病而异。
2.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者易患,肠结核多见于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等,不同疾病有其相应好发人群及影响因素,病史中如有相关基础疾病或接触史等需考虑。
3.表现:缺血性肠病可表现为腹痛、便血等,肠结核可有腹痛、腹泻、低热、盗汗等表现伴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