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症怎么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症可通过基础措施、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进行综合防治。基础措施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有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和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康复治疗包含运动疗法(步行、太极拳、游泳等)和物理因子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老年男性及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1.基础措施:
钙剂补充:老年人群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毫克,可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获取钙,也可补充钙剂。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因为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足够的钙能参与骨的代谢和维持骨的强度。例如,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0-120毫克钙,老年患者可每天饮用300毫升左右牛奶来补充钙。
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合成能力下降,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国际单位。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一般建议每天暴露皮肤30分钟左右)以及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来补充,也可服用维生素D制剂。比如,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每100克含维生素D约400国际单位,适当食用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
2.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例如,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一年后,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有所提升,骨折发生率降低。
降钙素类:包括鲑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能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同时对骨密度的维持有一定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鲑降钙素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密度。
促进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使用时可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临床研究显示,特立帕肽治疗能显著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3.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降低跌倒风险。适合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步行、太极拳、游泳等。步行可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太极拳能通过柔和的动作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游泳是一种非负重运动,对骨骼的压力小,又能锻炼全身肌肉。例如,每周坚持3-5次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状况。
物理因子治疗:如紫外线照射、脉冲电磁场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可促进骨代谢,对改善骨质疏松有一定帮助。紫外线照射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吸收;脉冲电磁场可刺激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密度。不过,物理因子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在治疗中除了常规的钙剂、维生素D补充和药物治疗外,更要注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关注骨密度变化情况。同时,在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也需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由于老年男性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男性在使用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需谨慎评估。
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对于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避免钙剂补充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在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在个别患者中可能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但一般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但仍需密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