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水痘和手足口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鉴别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原体上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中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有差异;流行病学里发病年龄和流行季节不同;诊断鉴别有各自依据和需区分的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水痘的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基底部有一圈红晕,疱疹内液体先透明后变混浊,疱疹壁薄易破,常伴有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盖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手、足、口腔等部位,手掌、足底可见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可融合成片,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全身症状:
水痘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不适。
手足口病患者全身症状差异较大,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还可能伴有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而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流行病学方面
发病年龄:
水痘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既往未患过水痘且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
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不过年长儿童及成人也可感染肠道病毒,但症状相对较轻,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
流行季节:
水痘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诊断:
水痘主要根据典型的皮疹特点、发病前的接触史等进行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疱疹液涂片检查可见多核巨细胞,病毒分离可明确病原体。
手足口病根据皮疹的分布部位(手、足、口腔等)、皮疹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临床诊断,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是确诊手足口病的重要依据,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抗体。
鉴别诊断:
水痘需与带状疱疹鉴别,带状疱疹皮疹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中线,且有神经痛等表现;还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风团样丘疹,中心有小水疱,无疱疹破溃结痂等过程。
手足口病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变在咽部,疱疹主要分布在咽峡部,不波及手、足等部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对于水痘患儿,尤其是低龄儿童,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如果出现高热,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因为低龄儿童使用退热药物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手足口病患儿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溃疡疼痛加重。对于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精神差、嗜睡、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孕妇:
孕妇如果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引起胎儿先天性水痘综合征等,所以孕妇要避免接触水痘患者。而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病也需要及时就医,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情况。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可能会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这类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一旦接触需采取相应的防护和监测措施。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手足口病后也容易发展为重症,需要加强病情监测,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