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膝盖筋膜炎有疼痛(酸痛胀痛、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肌肉紧张僵硬(长期劳作等易致)、压痛(筋膜附着点明显、有相关病史者更甚)等症状,治疗包括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康复锻炼,不同年龄需注意相应事项)、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儿童老人需谨慎)、中医治疗(针灸、中药熏蒸,儿童老人注意相关事项)。
一、膝盖筋膜炎的症状
1.疼痛
疼痛特点:膝盖筋膜炎患者常出现膝盖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在活动后可能会加重。例如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后,疼痛会更为明显。这种疼痛与炎症刺激膝盖周围的筋膜组织有关,炎症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活动相对较少,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而成人由于日常活动较多,疼痛往往更易被察觉。对于老年患者,可能还会合并膝关节的退变等情况,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且在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2.肌肉紧张与僵硬
表现:膝盖周围的筋膜发生炎症时,会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紧张,导致膝盖部位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患者会感觉膝盖周围的肌肉发紧,弯曲或伸展膝盖时会有不灵活的感觉。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过度或姿势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膝盖周围肌肉的紧张与僵硬。比如长期站立工作的人,膝关节持续处于一种姿势,容易引发筋膜炎导致肌肉紧张。
3.压痛
检查表现:在膝盖周围的筋膜附着点处,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这些压痛点,这是膝盖筋膜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压痛的位置通常与筋膜的走行和附着部位相关。
病史因素:有膝关节外伤史、长期劳损史的人群,其膝盖周围筋膜发生炎症的概率较高,压痛也会更明显。例如曾经有过膝关节扭伤但未得到规范治疗的患者,容易发展为筋膜炎,压痛会比较显著。
二、膝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膝盖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状态。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热敷温度要适宜,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老年人感觉神经相对不敏感,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较为合适。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疼痛、肿胀较为明显时,可以进行冷敷。冷敷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冷敷3-4次。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冷敷导致冻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按摩:专业的按摩可以放松膝盖周围紧张的肌肉和筋膜。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对于儿童,按摩力度更要轻柔;老年人如果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按摩力度也需谨慎控制。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筋膜炎的症状。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膝盖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膝盖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轻筋膜的负担。例如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股四头肌收缩等锻炼。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应在家长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康复锻炼;老年人要选择较为温和的锻炼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膝关节损伤加重。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选择。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等的刺激,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3.中医治疗
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膝盖部位的气血流通,缓解筋膜炎的症状。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儿童,针灸时要尽量减轻其不适感,选择较细的针具;老年人皮肤较为松弛,进针时要注意手法。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熏蒸膝盖部位,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起到消炎、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中药熏蒸的药物选择和熏蒸温度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配,儿童和老年人在进行中药熏蒸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