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早产儿脑瘫早期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及喂养困难、异常哭闹等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带患儿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改善预后,且早产儿护理要小心。
一、运动发育落后
(一)大运动方面
早产儿脑瘫早期在大运动发育上常表现出明显落后,正常足月儿在3个月左右能抬头较稳,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3个月时抬头仍不稳,头控制能力差。例如,研究发现约70%的早产儿脑瘫患儿在4个月时不能达到正常小儿俯卧位时抬头90°的水平。在6个月时,正常小儿能双手支撑独坐片刻,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还不能实现较好的独坐,无法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10个月时,正常小儿能爬行,早产儿脑瘫患儿则可能出现爬行姿势异常,如手脚运动不协调,不能协调地用四肢支撑身体向前移动。
(二)精细运动方面
精细运动发育也会滞后,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抓物,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到相应月龄仍不能很好地完成抓握动作,手指的灵活性差,抓握物体时力量、协调性不足。比如,在10个月时,正常小儿能用拇指和食指准确捏取小物体,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无法完成这一精细动作,捏取物体的准确性和协调性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
二、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增高
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例如,在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时,会感觉到阻力明显增大,如同牵拉一根紧绷的绳子。上肢可能表现为肘关节屈曲难以伸直,腕关节屈曲,手指紧握难以掰开;下肢则可能出现膝关节、髋关节屈曲,跟腱紧张,足尖着地等表现,在换尿布时伸展下肢困难。这种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在出生后数月内就可能被发现,且随着月龄增加可能逐渐加重。
(二)肌张力减低
少数早产儿脑瘫患儿早期会出现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处于过度伸展的状态,像摊在那里一样,肌肉缺乏正常的张力。哺乳时吸吮无力,吞咽困难,不能很好地将乳汁吞咽下去,容易出现呛奶现象。这种肌张力减低的情况可能持续时间较短,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后续的运动发育。
三、姿势异常
(一)异常的仰卧位姿势
早产儿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常表现出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有的还会出现角弓反张的姿势,即头向后仰,背肌强力收缩,身体呈弓形。例如,头极度后倾,背部拱起如拱桥状,这与正常小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屈曲、头居中的姿势明显不同。
(二)异常的俯卧位姿势
俯卧位时,正常小儿会将头抬起,用前臂支撑身体,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头不能抬起,胸部不能离开床面,整个上半身趴在床上,头偏向一侧,四肢运动不协调。
四、反射异常
(一)原始反射延迟消失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当用物体触及患儿手掌时,握持反射仍很明显,手指紧紧握住物体不松开;拥抱反射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表现为当头部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突然的声响刺激时,出现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又收回呈拥抱状的异常反应。
(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
正常小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坐位的保护性反射,当身体倾斜时能伸手进行保护性支撑,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在相应月龄可能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身的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安全姿势。
五、其他早期表现
(一)喂养困难
早产儿脑瘫患儿常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吃奶时容易呛咳,导致喂奶时间延长,摄入量不足。这可能是由于口腔、咽喉部的肌肉运动不协调引起的,长期喂养困难会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二)异常的哭闹
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早期可能出现异常的哭闹,哭闹时姿势异常,如头向后仰,身体打挺等,而且哭闹不易安抚,与正常小儿因为饥饿、尿布湿等原因引起的哭闹表现不同。
对于早产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有上述早期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发育评估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同时,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尚未成熟,在护理和观察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注意保暖、合理喂养等,为患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