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分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牵引回旋法等)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失败或有特殊情况时);固定有单纯石膏固定(三角巾悬吊上肢,肘关节屈曲90°用石膏固定胸前3-4周)和支具固定(更透气舒适,需注意相关人群特殊情况);康复治疗分早期(复位后1-2周,手指、手腕主动活动)、中期(复位后3-6周,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简单主动助力活动)、后期(复位后6周以上,加强力量训练及增加活动度和力量),不同人群在各阶段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及相关健康情况。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肩关节脱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有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双手牵引患肢,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作为反牵引力,逐渐内收、内旋患肢,可使肱骨头复位。该方法依据力学原理,通过合理的牵引力和反牵引力配合,利用人体解剖结构特点使脱位的肩关节恢复正常对位。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手法复位的操作需根据个体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力度等。例如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手法复位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女性一般肌肉力量相对男性较弱,操作时要考虑其身体特点。
还有牵引回旋法等,通过逐步牵引、外展、外旋、内收等动作序列使肱骨头回到关节盂内。其原理是遵循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脱位时的病理变化,逐步调整患肢位置,利用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和力学平衡来实现复位。
2.手术复位:
当手法复位失败或存在某些特殊情况时需要手术复位。比如肩关节脱位合并有严重的骨折,如肱骨大结节骨折且骨折块嵌入关节盂影响复位;或者肩关节脱位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要通过手术暴露关节,清晰看到脱位情况并进行复位,同时处理相关损伤。手术复位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根据具体的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手术前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手术切口愈合等;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手术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骨质损伤。
二、固定治疗
1.单纯石膏固定:
复位成功后常用三角巾悬吊上肢,肘关节屈曲90°,用石膏固定于胸前,一般固定3-4周。这种固定方式可以限制肩关节的活动,使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得以修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固定的松紧度需要调整,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固定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和骨骼发育,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老年人皮肤松弛等情况,要注意石膏边缘对皮肤的压迫情况,防止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2.支具固定:
现在也常用肩肘支具固定,其相对石膏固定更具透气性,患者舒适度较高。支具可以根据患者的肩关节形态进行调整,提供更个性化的固定。在生活方式方面,对于经常需要活动上肢的患者,支具固定相对更便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但仍要限制过度的肩关节活动。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在固定期间要尽量劝导其戒烟。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复位后1-2周):
主要进行手指、手腕的主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天多次,每次适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手指等部位的活动,因为儿童可能配合度较差;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早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加重。
2.中期康复(复位后3-6周):
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等方向的被动活动。同时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主动助力活动,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进行肩关节的小范围活动。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可能更注重肩关节的美观和功能恢复后的日常活动,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其需求适当调整康复进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3.后期康复(复位后6周以上):
加强肩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进行爬墙运动等,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可以进行抗阻训练,使用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在后期康复中要增加针对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以适应工作需求的训练;有既往肩部损伤病史的患者,后期康复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再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