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有初期和重症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对症支持治疗,可通过个人、环境卫生等预防,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儿童、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需关注的方面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多种类型,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大多数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38℃左右,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热1-2天后,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
口腔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出拒食、流涎等情况,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有时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等。
手足臀部症状:手、足部位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的皮疹有时会出现在手指背侧、指甲周围、足跟边缘等部位;臀部皮疹多呈斑丘疹。
2.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例如,脑炎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等症状;肺水肿患儿会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表现;循环障碍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脉搏微弱甚至血压下降等情况。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如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等典型表现。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儿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等标本中的肠道病毒核酸,若检测出肠道病毒71型或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可明确诊断。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
四、手足口病的治疗
目前手足口病缺乏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1.发热处理: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表现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安全,避免不恰当使用。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以缓解口腔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
3.皮肤护理:保持皮疹部位清洁,避免患儿搔抓皮疹,防止破溃感染。
五、手足口病的预防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
2.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要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地面、桌面、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等;若儿童接触了手足口病患儿,要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等处理。
4.疫苗接种: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概率。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并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在患病期间,要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2.婴幼儿: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进食情况等。对于婴幼儿的口腔疱疹,要注意避免其因疼痛而拒绝进食,可适当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幼儿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被汗液、皮疹分泌物污染的衣物。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因此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预防,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若不慎接触,要加强自身防护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尽早就诊。



